(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诗雨 文/图)初夏时节,彭山的广袤田野,无人机在稻田上空划出优美弧线,传感器在阡陌间静默值守,当传统农耕文明遇上数字变革,一场静默的农业革命正在上演。近日,在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欣荣村的千余亩数智水稻示范基地,种粮大户王程淋站在田埂上,掏出手机轻轻一点,田间的智能灌溉系统立即启动,清澈的水流顺着管道精准地滋润着每一株秧苗。
彭山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无人机正在进行农药喷洒。
“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靠这个智能设备,我一个人能管上千亩地。”王程淋笑着说,这些设备就像给农田装上了“眼睛”和“耳朵”,土壤湿度、病虫害情况都能实时掌握。他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农业物联网平台,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清晰显示着每块田的实时状况:"你看,3号田块湿度偏低,5号田块需要追肥,系统都会自动提醒。"说着,他轻点屏幕,远处的喷灌系统随即开始工作。
另一边,农机手小李正操控着农用无人机进行田间施肥作业。“这台无人机一次能载重20公斤肥料,不到半小时就能完成百亩稻田的施肥作业。”小李介绍,“比起人工,效率提高了十倍不止。”
除了管理环节,在彭山区的数智水稻示范基地,水稻从种子开始就植入了“科技基因”。
在彭山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村民正在进行机械插秧。
一个多月前的育秧时节,笔者首次来到该基地时,只见入口处的玻璃大棚格外显眼,走进这座智能育秧工厂,仿佛进入了一个农业“科技馆”。巨大的透明温室内,基地负责人罗凯正在往机器上摆放育秧盘,装填育秧基质和水稻种子。随着自动化的播种流水线启动,摆盘、撒土、浇水、撒种、盖土等工序自动运行,不到10分钟,数百个规整的秧盘就快速制作完成了。
制作好的秧盘随即被送往密室催芽房进行催芽,5天左右就可送至育秧大棚进行育秧,整个过程能够克服温度、水分、土壤、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有效提升早稻育秧质量,节省劳动力。经过催芽后,秧盘即可通过传送带送到田间进行育秧。
科技赋能的背后,是彭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坚实支撑。行走在农田间,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景象早已成为当地农村的靓丽风景。
“我们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75万亩,近两年恢复水田1.1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75万亩。”彭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农田灌溉效率提升了30%,粮食产量同比增长2.1%。在“一园两翼六片”的粮食生产格局下,全区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9万亩以上,产量达9.7万吨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彭山还通过聚力打造“彭山区粮经复合示范片”,完成1.1万亩果园套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稻鸭共生、玉米套作中药材等“钱粮双收”模式的试验示范。完成优质水稻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大力推广优质 水 稻 品 种 ,“ 宜 香 优2115”“麟两优华”等水稻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70%。
“科技让农业焕发了新生机。”彭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天府粮仓’装满‘科技粮’。”据悉,彭山区已入围四川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名单,未来,将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建,将彭山打造成为全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标准化农业现代化引领区。
在彭山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村民正在进行机械插秧。
行走在彭山的田间地头,笔者深切感受到科技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巨变。无人机在蓝天翱翔,传感器在田间值守,大数据在云端奔流……传统农业正在这里完成华丽的数字化转型。正如一位老农所说:“现在种地,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咱们农民也赶上了高科技的好时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科技正书写着“天府粮仓”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