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邱生花 肖鹏飞 先雨枝 文/图
初夏的隆昌,麦熟稻绿,生机盎然。近年来,该市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推进再生稻种植试点,通过科技赋能、政策扶持、示范引领等措施,大力发展再生稻产业,探索“一种两收”的高效路径,为夯实“天府粮仓”隆昌样本注入强劲动能。
胡家镇同心村建设的高标准农田
科技赋能提单产
在云顶镇方田村“中稻+再生稻”示范基地,一块块整齐成方的稻田郁郁葱葱。该基地负责人介绍:“去年,我们种植的中稻亩产794公斤,再生稻亩产412公斤,连续六年打破川南次适宜区的再生稻高产纪录,一季田实现两季收,亩产总量超1200公斤!”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科技+机制”的双轮驱动。2024年,隆昌全面推进“中稻再生稻单产提升”行动,大力推广“水稻密植中氮技术+穗肥促芽技术”,全市再生稻蓄留面积达26.2万亩,占水稻播种总面积的81.08%,亩均产量达134.13公斤,再生稻总产达3.5万吨,占全市水稻总产量的17.4%。
大田集中育秧
多措并举强保障
“以前靠人工插秧,腰酸背痛;现在全程机械化,轻松又高效!”在界市镇蔡家寺村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种粮大户们对现代农业赞不绝口。
为保障水稻满栽满插,隆昌市从春灌伊始便启用近40公里外的石盘滩水电站满负荷提水,4—5月通过110公里的渠道输送到镇、村,供水总量累计达90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组织92支技术服务队、172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点对点”田间技术指导,确保关键环节不掉链。
在政策上,隆昌对再生稻蓄留面积30亩以上的种植主体,给予每亩100元奖补。2024年,累计建设“中稻+再生稻”千亩展示片5个、百亩示范片2个。同时,培育规模经营主体373户,规模经营面积同比增长83.1%。
小型机插秧
产销贯通延链条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为打通销售渠道、稳定农民收益,隆昌推动产销一体化发展。飞龙米业与专合社签订订单合同,保障再生稻稻谷每斤收购价稳定在1.8元,确保农民得到实惠。
在品牌建设方面,隆昌成功申报再生稻区域公共品牌“隆桥驿”,扩大“稻渔香米”“稻渔米”“再生稻米”三大绿色食品的市场营销量,其中“再生稻米”市场售价达8元/斤,年产量达17.68吨,畅销成都、重庆等地。
目前,隆昌拥有农产品初加工企业14家,初加工转化率达 95.64%;引进旺旺集团、四川万林冷食品有限公司等17家川渝龙头企业,并建成7条大米精深加工生产线,有力提升了再生稻附加值。
联农带农促增收
“把田流转出去,我还能在地里务工,一年能多赚3000多元!”在响石镇黄龙村,村民唐大爷算起了家门口的幸福账。
隆昌通过“链主+链属+合作社”模式,打造以再生稻为核心的农业产业联合体。润农粮油作物种植合作社创新“土地+劳务+资金”多元入股机制,带动260户社员年均增收2100元;黄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依托再生稻产业,年经营产值突破100万元,社员年人均增收超1300元。
目前,隆昌已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家、农民合作社16家、家庭农场91家,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1000人,农民收入结构持续优化,乡村振兴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持续推进再生稻产业发展,加快科技赋能步伐,全面推进‘种管收储加销’全链条提质,力争把隆昌打造成西部优质粮油产业高地。”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