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泸州纳溪区:科技+产业 让稻田变“聚宝盆”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5-06-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超明 唐华)“以前遇到干旱天气只能依靠人工浇灌,自从安装了先进的灌溉设施,每亩地至少能节约100元人工成本。现在,种粮的收益变多了,种粮的信心更足了。”5月21日,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种粮大户赵国江看到水从崭新的灌溉设施里流入田地,高兴地说。
  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融合为抓手,通过中稻再生稻“吨粮田”建设、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全链条科技赋能三大路径,实现了粮食单产与效益的双提升,探索出一条适宜丘陵地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未命名-1.jpg

飞防手利用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王超明 摄

“吨粮田”建设 单产跃升的科技密码
  四月以来,纳溪区抢抓雨水充足时机,组织指导农户利用机械插秧,全面掀起机插秧热潮,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春耕画卷。
  “耕整平整,泥浆沉淀3-5天,按照6寸和9寸的窝行距栽插,行驶走直,便于机收……”4月13日,在纳溪区合面镇新设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机手正操作插秧机移栽中稻再生稻秧苗,一旁的田埂上,科技特派员唐华正结合现场,耐心为群众讲解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机插秧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笔者在现场看到,平整好的水田里,数台插秧机正来回穿梭,伴随着农机手娴熟的操作,一株株中稻再生稻秧苗被整齐划一地插入田中……春风和煦下呈现出一派“铁牛”闹春耕的火热农忙场面。“插秧机每亩栽插1.1万窝,每窝取3-5苗,这一技术通过优化田间布局,保证水稻基本苗,将传统水稻亩产提升10%以上。”唐华表示,中稻齐穗后,每亩施10-15公斤粒芽肥,适度留桩,每亩可收350公斤再生稻,两季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
  “以前扯秧、插秧全靠双手,一个人忙碌一天也插不了1亩田,还累得腰酸背痛,简直费时费力。现在有了机插秧,一台插秧机一天就能轻轻松松搞定20余亩,非常的省时省力。”合面镇新设村水稻种植大户朱德刚告诉笔者,他流转的400亩田全部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后就采用了机械化栽种和收割,降本增效非常显著。
  地平整、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纳溪区不仅将老农田改造为肥沃良田、土沟沟改造为标准引水渠,还修建了机耕道直通稻田,打通了机械化生产的最后一公里障碍。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24.42万亩,其中“吨粮田”达2万亩。同时,纳溪区还以“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为契机,推广实施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吨粮”关键技术,通过配置2.68万台(套)“耕种防收”机械,实现从育秧、耕田、插秧、统防统治、收割的全流程机械化作业,使粮食生产能力年均增长1.2%,牢牢守住了“全省产粮大县”这块金字招牌,并先后荣获“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示范单位”,连续三年获评“四川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区)”等殊荣。

稻渔共生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5月8日凌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纳溪区丰乐镇中华村稻虾田边,泸州金柳农业公司负责人陈林早已穿好下水服,在田中熟练地收网捞虾。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被装进大盆,通过选虾器精准分流后打包、装箱。
  “今天收了4500斤小龙虾,分级后将通过货拉拉第一时间送到批发市场,平均单价45元/斤。”陈林告诉笔者,他在中华村流转150亩田地进行稻虾种养殖2年,一亩地能收900多斤稻谷和400余斤小龙虾,稻渔综合种养土地产出效益每亩达到1.8万余元。
  采访过程中,笔者看到陈林往无人机料箱里装上饲料,然后熟练地通过遥控器操作,无人机便自动起飞按预设航线飞行,将饲料均匀洒落在水面上,为小龙虾“投喂”食材。
  “以前养小龙虾,全靠人工投喂,费时费力,饲料还容易投放不均匀,造成饲料浪费。”陈林表示,自从利用无人机为小龙虾投喂食材后,不仅减轻了作业负担,还提高了养殖效率,显著提高了稻虾养殖的经济效益。
  “水稻为小龙虾遮阴并提供天然饵料,小龙虾则化身‘义务除草员’和‘施肥工’,其排泄物可以直接滋养稻田。”陈林表示,这种模式有效改善了农田环境,提高了水稻品质,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丰乐镇充分发挥稻田连片优势,引导村民种植中稻再生稻的同时,大力发展“稻+虾”“稻+鱼”产业,实现“一地两用、一田五收”的复合效益。稻虾共生模式不仅让农田焕发了新生机,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科技赋能 粮食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支撑
  初夏时节,纳溪稻渔现代农业园核心区,水稻长势正旺,大田里一片油绿。园区水稻种植大户姚远正操作旋耕机整地,工作间隙,他则掏出手机,查看着自家田里水稻的生长情况。
  “我今年种植了700亩水稻,以往想看庄稼长势,必须到地里走一趟,至少要花半天时间。如今,我在手机上打开绿色云农平台系统‘视频监控’板块,就能一键看到水稻有没有倒伏、叶子有没有发黄,田里还有没有水……坐在屋里就全搞定了,非常省心省力。”姚远感慨,今年抗灾保丰收,真是多亏了气象站、农业物联网等高科技装备。
  该园区规划面积1.3万亩,涉及合面镇凤坪、双凤、新设等7个行政村,以种植优质水稻、养殖稻虾为主。身处园区,目所能及,范围内平整的农田连片绵延,伫立在田间地头的摄像头、土壤墒情、苗情监测、气象站、物联网传感器等农田数字采集设备一应俱全,尽显“科技范”。
  以前,园区里的农民种地,浇水施肥,全凭经验,水稻收成不是很理想。2023年,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引进第三方平台公司研发绿色云农平台系统,依托智能病虫监控设备实时采集农业环境信息,远程传输至数据平台,经过综合分析,科学指导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实现了“一部手机管农田”。
  “不仅监控水稻长势,还能实时查看光照、温度、湿度等监控数据……”纳溪区合面镇农业农村服务站副站长贺维表示,系统进一步完善之后,还能监测农作物是否缺乏肥料,并通过信息平台发出预警,及时提醒农民给水稻补充所需肥料,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助力丰产丰收。
  从“吨粮田”丰收到“稻渔共生”增效,从机械化革命到智慧化升级……近年来,纳溪区以科技赋能“天府粮仓”,大力推广“互联网+”智慧农业平台建设,组建“科技特派团+田秀才+土专家”技术团队,打造“生产-加工-文旅-品牌”全产业链,一幅“粮田变良田、田园变公园、农民变股东”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奋力书写丘陵地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