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大邑:教授“到田”,种粮户成了技术推广员 一场“双向奔赴”的“裂变效应”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5-06-04

四川农村日报 全媒体记者苏杭 文/图
  5月26日7点,大邑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内,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陈勇站在一块科技示范田旁,目光专注地跟踪机手的作业轨迹,不时蹲下身仔细查看机插秧的深浅、间距是否达标。在此间隙,他与该示范田 的 示 范 主 体——大邑县旭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旭成合作社”)负责人万富旭,仔细交流起今年的水稻种植技术要点和实施细节。
  同为大邑县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成员(以下简称“ 专家服务团”),两人从2018年合作至今,构建起深度协作的伙伴关系和坚实的信任基础。
  这是产教协同推广模式在成都平原深度融合的生动范例——专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种植主体带头实践、验证和转化。双方“双向奔赴”,紧密配合,加速技术成果在田间落地,为提高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命名-1.jpg

机手正驾驶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插秧机插秧。

全程守护 激活土地“丰收密码”
  从4月育秧到眼下的水稻栽插,陈勇已记不清往返旭成合作社多少次。这里既是专家服务团打造的“稻麦周年全程机械化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展示窗口,也布局了大邑县“天府粮仓·百县千片”稻麦千亩高产片和百亩超高产攻关片。作为专家服务团首席,他必须密切关注每一个关键环节,提高技术到位率,确保技术不变形、不走样。
  示范田里,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插秧机正依照设定参数精准作业。“要适当增加取秧量,减少窝数和漏栽量。”陈勇紧盯作业细节提醒,从操作精度上提升机插秧质量,更有利于水稻实现高产。
  事情上,从品种选育、田间种植管理到后期收割,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藏着用“用科技叩开丰收门”的鲜活切片。
  针对成都平原弱光寡照、小麦播种期稻茬田湿害重、水稻生长后期多雨等生产痛点,科研专家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形成一套适应性强的稻麦生产技术体系。再联合市县农技推广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力量组成协同服务团队,在大邑田间地头研发示范、推广应用,打通了农业科技从实验室到地头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示范主体,旭成合作社在专家服务团全程带着干的过程中,将稻麦集成技术逐项与农时农事精准对接,让科研成果变成地里实实在在的产量和效益。
  “我们共承包7500余亩地,按每亩单季增产1斤计算,便多出来7500余斤的利润空间。”万富旭对专家团队带来的新技术始终积极接纳,在农业生产一线摸爬滚打近20年,他很清楚科技带给土地的力量。
  5月中旬,布局在该社的小麦千亩高产展示片实测亩均产量达到610.1公斤,刷新大邑小麦亩产纪录。“今年秧苗调控用了新技术,后期还会大面积施用专用穗肥,争取让水稻产量也再上一个台阶。”陈勇表示。

0315bdc6cc98bae5918fcaaccfc63655_49e16e6b51f74207bb0d6e4b183c83b4.jpg

旭成合作社用新技术育的秧苗

全域辐射 在地里植入“毛细血管”
  在旭成合作社的育秧田里,工人们动作娴熟地起秧盘、卷秧苗,将一卷卷秧苗快速放上传送带。陈勇随手展开一卷,只见秧苗整齐均匀,根系比蛛网还要稠密。
  “每个秧盘播3500粒谷种,长出来的秧苗在3200株以上,而且全部控制在12到15公分的机插秧理想高度。”他手中的秧苗,是旭成合作社根据专家服务团指导,采用杂交稻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高效育秧技术培育的成果。
  该技术让种子出苗率稳定在85%以上,成苗率提升至80%以上,也让种粮大户万富旭成了十里八乡的“育秧能手”。今年,旭成合作社对外育秧服务面积已从最开始的0.3万亩增加至2.6万亩,服务范围覆盖大邑周边多个乡镇。“我还要给现有客户做精服务,把学到的种植技术传出去,带着周边的种粮户一起发展。”在长期与专家团队的合作中,这位曾经的传统农人早已蜕变为“田秀才”,从昔日新技术的接收者成长为传播者。
  这正是科研专家期待的“裂变效应”。“我们一直在探索怎么把技术传播路径彻底打通,让种粮户也成为我们技术推广的一员。”陈勇说。
  让“专家产量”变成更多“农民产量”,是科研专家的共同目标。2023年,旭成合作社成为专家服务团设立的科技服务站点之一,由驻点专家在此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科技咨询服务,让周边农户既能实地观摩技术实操,又能随时“问诊”。
  这一布局背后,是大邑县推进稻麦科技成果整建制推广应用的系统性考量。“这两年选了7个带动性强的主体,分别打造科技服务站点,服务农户21户。”陈勇透露,专家服务团计划今年再建1至2个站点。
  一个以“专家服务团+科技服务站点+农户”为骨架的协同推广网络,正如同毛细血管般向田间地头延伸。随着站点覆盖面不断扩大,技术辐射半径不断拓展,未来将涌现更多“万富旭式”科技传播节点,助力丰产技术走向“千万家”。

aea662f33697761a347e4872742b6754_89cb29d5ed30f559a0a732f99943c8f3.jpg

旭成合作社工人正在育秧田里取秧盘。

记 者 手 记

“大地论文”需要更多人读懂
  专家将实验室搬到田里,让“论文”变成可手量的秧苗株距、可计算的增产数值;种植户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从技术接受者变为传播者。
  这种专家与种植户的“双向奔赴”,形成了“研发—中试—示范—推广”的知识传播链。它也让我们看到,科技兴农,不仅需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更要培养千万个能读懂“大地论文”的新农人,让丰收成为年年可期的现实图景。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