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争日,夏争时。眼下,平昌大地正迎来水稻插秧与小麦收割的黄金时节。全县各地抢抓农时,以机械化作业为核心引擎,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出一曲科技兴农的壮丽乐章,更让“藏粮于技”的理念在平昌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在南天门管委会石马社区的高标准农田里,春耕的繁忙图景令人振奋。多台插秧机宛如灵动的绿色画笔,在波光粼粼的水田里来回穿梭。机械臂精准舞动,将一株株翠绿的秧苗整齐植入泥土,转眼间,笔直的绿色秧线便在田间铺展开来,为空旷的稻田披上一袭崭新的绿装。
平昌县众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机械插秧手王钦对此深有感触:“过去人工插秧,一天下来插不了几亩地。现在通过机械插秧,一天轻轻松松就能完成十来亩田的插秧任务。”科技的力量,让传统农耕的辛苦劳作成为历史。
技术的普及,离不开村民观念的转变与主动学习,再加上南天门管委会提前谋划、科学部署,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从田块调平、收水、施肥等前期准备工作,到栽种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全程保驾护航,确保秧苗栽种规范、成活率高。
南天门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李敏介绍:“我们结合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精心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同时提前谋划后期田间管理,为水稻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南天门管委会水稻种植面积达6300亩,机械化率超90%。当地创新推行的农机共享、集中育秧、托管服务等模式,更是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插上了翅膀,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迈向新高度。
“我们将持续加大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和服务力度,不断完善操作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让水稻种植朝着高效、绿色、智能的方向大步迈进,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新动能。”南天门管委会副主任邹志强表示。
当水稻插秧机在水田里勾勒绿线时,得胜镇丰收村的麦田正上演金色的狂欢。
两台红白联合收割机在麦田穿梭,锯齿滚筒飞转,卷走麦穗与露珠。脱粒仓内,金属与谷物交响,金灿灿麦粒如瀑涌入运输车斗,机械尾部秸秆铺展成整齐波浪线,尽显丰收景象。
据了解,今年丰收村小麦亩产较去年增加了80斤,成本降低了15%,收割费用从每亩150元降至80元。村民们切实尝到了机械化带来的甜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以前人工收割一亩地得花8小时,现在有了机器,10分钟就能轻松搞定,而且秸秆还能打碎返田,真是一举多得。”农机手孟青介绍。
目前,平昌今年已完成夏粮作物机械化收割超2万亩,收回夏粮5000多吨。与此同时,秋收前还将建成智慧调度中心,进一步提升作业效率,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扩大至1.85万亩,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社会化服务的便利。
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平昌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在推广良种良法、强化生产管理的同时,大力普及水稻机插秧、小麦机收等机械化技术,引导农民和经营主体积极应用农业机械,实现耕整、育秧、植保等全程机械化作业。
目前,平昌县已构建起“县级统筹、镇级枢纽、村级基点”的三级服务网络,培育了12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成1个区域性“一站式”服务中心。年均开展县级农技培训18场次,有效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61.59%。如今,平昌县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104万亩以上,单产达386公斤,总产量约40.2万吨,牢牢筑牢了粮食安全的根基。
从春种到夏收,平昌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见证着机械化带来的变革。当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当机械的轰鸣奏响丰收的乐章,平昌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广袤农田为纸,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在机械化的强劲赋能下,平昌的农业必将走向更加高效、绿色、智能的未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供稿:平昌县委宣传部 李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