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杨勇 洪瑜 徐灿红 裴玉松 苏杭 整理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宋占锋
让辣椒育种迈入“智能”时代
【名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研究员
研究方向:辣椒种质创新与育种
宋占锋观察辣椒性状表现
【成果巡礼】
宋占锋及其团队研究的“辣椒资源收集、评价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科技落地足迹】
宋占锋及其团队正逐步从传统杂交育种迈向生物技术辅助育种新阶段,共培育出“红冠系列”“川腾系列”等辣椒品种16个。其中,“红冠3号”“红冠6号”近两年还被列为四川省主导品种,缓解了郫都区豆瓣企业优质原料紧缺的局面。
宋占锋及其团队还在辣椒主产区建立了中试示范基地,并组织各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现场考察新品种的性状和田间表现。
【心语】
我将加快培育出更多好吃抗病的新品种,让更多农民种出优质辣椒,让更多群众吃上正宗的二荆条。
张克磊
打通稻虾产业链的“早苗”关
【名片】
宜宾市农科院畜牧水产所 副所长
研究方向:小龙虾苗种繁育
张克磊(右)查看早虾长势。
【成果巡礼】
在企业实施的《稻渔生态种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攻关项目获202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导研究的《川南早虾稻田养殖技术》入选2024年、2025年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通过多年科技攻关,现拥有国家专利30余项。
【科技落地足迹】
除农民培训外,张克磊及他所在的水产所还在科研项目、行业标准制定上发挥着光热。作为项目负责人,他还主持中央、省级科技项目如《小龙虾工厂化良种选育及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秦巴山区稻渔生态种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推广与示范》等。
张克磊及其团队正与四川、海南等地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希望尽早帮助四川实现早苗规模化繁育,助力稻虾产业发展。
【心语】
每当看到早春的虾苗在秧苗间欢腾穿梭,我便会想起初入行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的那句话——“让科研成果沉入泥土,让农民腰包鼓起希望。”
俄木曲者
30余载推动优质羊品种选育
【名片】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研究方向:羊的育种繁殖与生产
俄木曲者(右)在羊养殖基地开展实验。
【成果巡礼】
俄木曲者及其团队研究的“凉山半细毛羊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获农业农村部丰收奖一等奖;“凉山半细毛羊新品种培育及推广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特色资源北川白山羊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科技落地足迹】
俄木曲者长期扎根羊的科研育种一线,与其团队一起完成了简州大耳羊、北川白山羊和凉山黑绵羊等优势特色国家新品种、新资源的培育、挖掘与产业化开发利用。特别是,他持续开展的南江黄羊、凉山半细毛羊等我国突破性羊新品种的选育研究与推广应用,为我省羊品种资源禀赋持续领跑全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俄木曲者还在简阳、凉山州等地,持续集成推广了肉羊集约化、产业化养殖生产关键技术,初步实现了山羊肥羔生产技术、高效繁育技术、标准化技术体系和无抗养殖技术等现代养羊生产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应用。
【心语】
我与羊打交道30余载,时常告诫自己要积极探索适合我省养羊业发展的新路径,坚定地维护广大养殖户的切身利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
秦鱼生
深耕“天府良田”的土壤营养师
【名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副所长
研究方向:植物营养与高效施肥研究
秦鱼生查看不同施肥处理下秧苗的表现差异。
【成果巡礼】
主研的“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成果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稻田土壤质量演变特征与地力提升技术创建及应用”成果获202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科技落地足迹】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秦鱼生长期聚焦四川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失衡、酸化加剧等质量退化问题。通过持续多年多点的定位试验研究,秦鱼生探明了四川典型稻田的土壤质量时空演变特征,提出了厢垄除障、还原物质消解等一系列稻田改良关键技术,创建了区域养分均衡管理、有机物料增碳提质、土壤复合调理降酸等稻田地力提升的关键技术,为“天府良田”的质量提升提供了先进实用的技术支撑。
通过系统开展稻田主要作物的肥效反应研究,秦鱼生研发了适宜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区、盆周山区和川西南山地的作物专用复混肥肥料配方20多个、有机肥料配方8个,并在台沃科技集团公司、成都市四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了技术成果的物化转化。
【心语】
天府粮仓,良壤是本。我将持续推动耕地保育技术进步,为“天府良田”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刘刚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种草
【名片】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
研究方向:草地畜牧业
刘刚(右一)介绍“药—草”混播产业发展模式。
【成果巡礼】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发展理念研究与技术模式示范”课题等国家级项目(课题)3项、主持四川省林草创新团队-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省部级项目(课题)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北方草原合理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科技落地足迹】
刘刚带领团队成功筛选出适宜在色达县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推广应用的优良草品种10个;构建起“县乡村户”四级饲草保障体系,仅2023年在色达县推广阿坝燕麦、川西虉草等优良牧草新品种5.7万亩,全县牦牛死亡率由8%下降到3%以下。
刘刚及其团队还积极探索“药—草”混播、“药—饲”兼用技术模式,使严重退化的鼠荒草地植被覆盖率提高了50%以上,牧草产量翻倍。近五年来,其成果在四川、西藏、青海、甘肃等高寒牧区十余个州县推广应用,累计受益农牧民达1万余人次。
【心语】
我将继续以技术推动饲草产业发展,降低饲料粮消耗,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龚建军
育成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父本新品种“川乡黑猪”
【名片】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养猪科学研究所 所长
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畜牧研究
龚建军(右)走进生猪养殖基地,收集了解养殖户需求。
【成果巡礼】
2021年,龚建军团队主持研究的川乡黑猪成果获得了国家新品种(配套系)证书。这是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父本新品种。
【科技落地足迹】
龚建军带领团队对全国80余个地方代表猪种、部分国外猪父本品种的种质特性进行了细致梳理,开展了10余个杂交组合研究;并在生物育种领域进行攻关,大胆采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缩短了育种进程、提升了育种效率。
历经12年不懈努力,龚建军团队培育的新品种川乡黑猪生长速度与国外杜洛克猪接近,且猪肉IMF(肌内脂肪含量)更优,提升了养殖户生产优质风味猪的积极性,为实现生猪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心语】
这些年来,我带领团队成员潜心研究生猪育种、生产技术和智能装备等,希望为四川乃至全国生猪产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万富旭
做田间地头的“科技播种人”
【名片】
成都市大邑县旭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
万富旭驾驶农机
【成果巡礼】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粮丰工程项目”“四川省育种攻关”等多项研究推广项目;建立的试验田创成都平原稻麦茬机插最高产量;获得“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科技落地足迹】
万富旭主动拥抱农业技术创新,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开展院地合作,先后建立大邑县粮油专家大院、技术服务队、科技服务站点,联合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应用推广。
多年来,科研专家探索的稻茬小麦抗湿高产智能化生产技术、杂交稻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高效育秧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集成技术等新技术在这里逐渐成熟成型,并走向更多田间地头。其中,杂交稻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高效育秧技术入选全国主推技术。
【心语】
我将做好推动农业技术走入田间地头的“宣传员”,让科技的种子在更多农民心中生根发芽。
安添午
为高原牦牛设计“家”与“粮”
【名片】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牦牛育种与饲养管理
安添午(右)讲解冷暖交替时间牦牛养殖注意事项。
【成果巡礼】
成功研发牦牛专用舔砖,并开发了10余种高寒牧区牦牛养殖设施设备等。
【科技落地足迹】
安添午常年扎根高原,深入生产一线为牦牛产业服务。他和他的团队研发的舔砖让高原牦牛成功度过寒冬,开发的牦牛草料一体化补饲装置、多功能巷道圈、新型节能圈舍、信息化管理等设备,受到大批养殖户认可。
目前,安添午及其团队研发的舔砖,正在西藏、青海及四川等多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也为当地牧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提高了牦牛的生产效率,提升了牦牛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心语】
“研究出来,推广下去,用得上。”看着研究成果能真正惠及我所深爱的这片草地和草地上的人们,便是支撑我在农牧业科研道路上坚定前行的最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