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平武,这个位于四川北部的典型山区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如何在生态优势中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5月27日上午,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平武专场。会上,平武县委副书记、县长赵琳与副县长熊帮照围绕“绿色发展”主题,分别从生态建设、文旅融合、特色农业等多个维度,给出绿色生态引领县域振兴的生动答卷。
新闻发布会现场
以“绿”为底
厚植生态优势发展根基
近年来,平武县聚焦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优势,持续擦亮大熊猫、珙桐、报恩寺、白马人“四大活化石”名片,加力巩固一域多样的自然生态,聚力传承一域多韵的民族文化,奋力推动一域多元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了“绿的成色”。
围绕“动物活化石”大熊猫和“植物活化石”珙桐花,该县创新实施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站地合一”改革,组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外部专家智库,建设“一园四区”自然教育生态产业园,编制全国首个县级自然教育规划,建立“三年滚动计划库”,储备项目总投资超500亿元。
向“绿”而兴
生态资源变现激活动能
立足于广袤的林地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平武县坚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围绕文旅融合、“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和绿色工业“三大提质”,全面激活绿色动能。通过实施“十个一”专项行动,该县着力提升报恩寺、虎牙、王朗等重点文旅项目能级,推动精品民宿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在新产品研发、基地建设、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方面齐发力,向广袤森林要效益,让好生态产出好收益;积极抢占绿色工业新赛道,推动县域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山区特色绿色工业体系。
在特色农业方面,平武县聚焦“强基建库、延链促融、塑品增值”三大路径,大力发展绿茶、果梅、雷竹等生态特色农业,构建“3+4+ N”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建成平武果梅、蜜桃等8个现代农业园区;厚朴种植面积达38.5万亩,居全省第一;茶叶、核桃等生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达95万余亩,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今年,该县还利用冷水资源大力发展三文鱼养殖,年满产规模1000吨以上,成为川北最大三文鱼养殖县。
同时,平武县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平通梅林、响韵桃源、禅茶清谷等一批A级景区,实现“园区+景区”带动农民增收。品牌建设方面,该县打造“报恩飨礼”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国家“地标产品”8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64个,并建立全国首个“大熊猫生态产品产销联盟”,在省内外开设“共享平武”农产品直营门店32家。
与“绿”共生
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在发展过程中,平武县紧扣城乡融合、民生福祉、开放合作“三大支撑”保障,努力让全民共享“绿的成果”。
一方面,实施城建攻坚项目46个,老旧小区改造率达94%,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9个;另一方面,创新设立乡村振兴“百村共富”等7支分险基金,推动就业、创业、职业、产业、行业“五业联动”,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该县通过开展“熊猫走天下·生态进万家”等200余场系列活动,持续推广生态农产品,销售额近3亿元,实打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下一步,平武县将持续发挥生态优势,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发展引领,持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稳、质效更高、成色更足。“希望大家‘来秘境平武,逛熊猫家园’,体验‘林’距离、‘森’呼吸!”赵琳现场发出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