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凤莉 陈欣 姚阳
金浪翻滚,麦穗飘香。初夏时节,资阳市乐至县4万亩优质小麦迎来丰收季。5月19日,在该县宝林镇万斤沟村的麦田里,乐至县红仁粮油专业合作社的2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抢收小麦。
“规模化种植让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机械化。”专合社负责人陈仁见算起了增收账,640余亩小麦预计亩产850斤(干小麦),较去年每亩增产100多斤!作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他直言规模化种植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10余公里生产道路贯通田间,60余处水利设施织密灌溉网络,实现“麦收即放水,稻作紧相随”的茬口无缝衔接。
小麦装车。陈刚摄
增产密码还藏在科技赋能中。驻村工作队曾帮助陈仁见攻克技术难关,在小麦蜡熟期八成熟时抢收,每亩多收50斤;购置烘干设备应对阴雨天,还能增加一部分收益。如今,该专合社已形成“农忙机械化、农闲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实现效率与效益双提升。
在回澜镇付家庙村,近400亩订单小麦也即将装车发往加工企业。据付家庙村党总支书记彭金凤介绍,这片土地实施低效园林改造,平整土地后引进业主种植粮食作物,2024年首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效显著,玉米亩产约800斤,大豆亩产约350斤。今年在小麦收割完成后,业主因地制宜选择性种植水稻和玉米,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回澜镇党委副书记谢芬表示,通过“集体经济+业主”模式,全镇累计整治撂荒地、改造低效园4000余亩,全部转为粮食功能区,提升粮食产能。
在蟠龙镇秦蔡沟村的千亩麦田里,5台收割机正在开展收割作业。“代耕代种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遂宁丰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唐文介绍,今年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协作模式,托管 1300亩小麦,亩产提升20%,带动村民增收20万元。秦蔡沟村代耕代种已覆盖全村35%耕地,下一步将延伸至烘干、加工产业链,让小麦附加值再提一档。
据了解,乐至县今年小麦种植面积达4万亩,预计总产量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