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是“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通滩镇因地制宜,紧紧围绕水稻、高粱、油菜等农作物,推动山地适用小型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标准化”建设、“普及化”应用、“集约化”管理,有效推动山地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实施土地改造,提升作业条件。立足高粱、油菜两大特色产业规模发展需要,统筹各级各类财政资金,集中投入到魏国、玉田、陵园等6个村实施土地宜机化改造,按照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对地块开展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改造,配套建设田间沟渠管网、生产道路等设施,实现地块互连互通、沟渠河道贯通。截至目前,全镇宜机作业总面积达7000余亩。
整合农机资源,丰富服务供给。持续升级改造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加快完善停车机库、仓储中心、烘干中心等配套设施,支持泸州佳诚鑫农机专合社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引进购置“先进适用、智能高效、绿色环保”的农机设备,并联合四川里海科技有限公司,一站式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培训、农机维修、农资超市等农事服务。目前,中心累计配备收割机、灭茬机、播种机等大中型农机设备32台。
共享农事服务,推动降本增效。利用当家人微信群、培训会等宣传渠道,持续推广运用“滴滴农机”线上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鼓励专合社、个人农机加入数字农机联盟接单作业,指导农户在手机APP上灵活发布作业需求,平台统一委派机手作业,通过北斗监测终端,形成作业轨迹和作业面积,实现发单、接单到完成任务完整闭环,服务已覆盖全镇18个涉农村(社区)。截至目前,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达8000余亩,每亩可节约成本200余元。
(供稿:通滩镇 陈显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