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郑云霞 章洺皓 文/图
晨光初露,竹影婆娑。在泸州市叙永县水尾镇水星村,一场“竹林狂欢”正在上演。随着采笋人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一根根裹着晨露的苦竹笋破土而出,鳞次栉比的竹笋在林间拔节生长。这片绵延万亩的翠竹林,正以“竹海藏金”的生态智慧,书写着“万亩林亿元钱”的乡村振兴致富故事。
苦笋采挖高峰期,村民正在采收苦笋。
科技赋能
东西部协作催生“早春金”
“当别的笋子还在沉睡,我们的特早苦笋已经‘抢鲜’上市了!”5月16日,邬高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员邬高华轻轻拨开竹叶,露出一层厚实松软的营养土,再掀开厚土,竹节上三五成群的笋芽伸长着“脑袋”。邬高华说,这正是东西部协作结出的智慧硕果。
几年前,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林业水利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柏林的指导下,合作社创新应用冬季覆膜增温技术,让苦笋早出丰产,采收期提前整整1个月。“提前上市不仅抢占市场先机,单产还提升30%!”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目前每日采收量突破6千斤,通过全程冷链直供广东、福建、山东等地,早出苦笋最高售价达60元一斤。
“按现在的产量和天气,我们的苦竹笋还要采挖一个月!”立夏前后正是苦笋采挖高峰期,20余名当地村民每天在合作社务工,每人日均采收苦笋超300斤。他们说,早出丰产培育技术让叙永的苦竹笋有了“甜味”。
竹林生金
家门口藏着“幸福账本”
竹林深处,陈川祥大姐正麻利地削壳剥笋。“早晨8点进山,下午6点收工,日结工资120元,中午管饭还要休息两个小时。”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工资记录,“这竹林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
作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叙永县拥有笋用竹20万亩、笋材两用竹 25 万亩,有竹类品种 43个,可年产鲜竹笋11.4万吨。邬高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土地入股+劳务收益+年底分红”模式,为留守妇女、老年群体打造“家门口的就业圈”。采收旺季日均用工近200人次,村民月均增收超3000元。72岁的陶隆庆老人更将自己称为“竹林白领”,“守着竹子养老,日子比笋尖还甜!”
立体经济
森林粮库绘就共富图景
2018年以来,叙永抢抓政策机遇,做好竹浆造纸、竹下经济、林竹碳汇、竹旅融合“四篇文章”,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合作社正构建“竹+N”立体产业矩阵,助力更高水平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林上120万亩浆用竹得天独厚,45万亩竹笋实现四季轮采;林下红头菇、赤松茸、竹荪等特色菌类种植面积达万亩;林间开发全笋宴、竹文化体验游,延伸产业链条;一根竹子,处处有“钱”景。
“我们正带动川滇黔渝万余户村民发展林下经济,让‘竹海经济带’辐射整个乌蒙山区。”合作社负责人邬高兰最大的心愿,就是带着村民增收致富,让乌蒙山“土特产”走出大山。眼下,这片竹林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横跨四省的“共富试验田”。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叙永县以竹为笔,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当一筐筐竹笋装车启程,山风送来林间新笋破土的脆响——这声音,正预告着下一个丰收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