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光荣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杨老师,你这‘乙巳蛇’系列香包多少钱一套?”“杨老师,你这麒麟香囊好复杂,初学者没有十天半月怕入不了门……”
近日,泸州市推出“酒城遗韵”系列活动,让四川乡村工匠、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手工香囊非遗传承人杨丽平忙得不可开交,在5天10余场次的非遗展示活动上,除了向游客展示琳琅满目的非遗香囊,还现场演示和指导游客自己动手制作香囊,让游客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无穷魅力和传统之美。
杨丽平展示自己制作的香囊
做香囊
她被聘为“非遗导师”
香囊,又称香包,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今年62岁的杨丽平,是纳溪区安富街道的香囊手艺人。她从7岁开始就跟着外婆学习缝制各类香囊,在针来线往中与香囊刺绣打了一辈子交道,至今已有55年。55年来,她提升的是技艺,不变的是对香囊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2024年,杨丽平被授予四川省“省级刺绣印染工匠名师”称号;《川剧脸谱》《柿柿如意》《顺心耳环》香囊还入选四川特色伴手礼;2021年,她的“杨氏香囊”制作技艺入选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人被四川省残联特聘为“非遗导师”。
5月4日,在泸州万达广场杨丽平的“杨氏香囊”非遗体验展台前,杨丽平正专心致志地演绎香囊缝制,一块布料、各色绒线、10 多味中草药,经过“裁、填、缠、缝”等工序,一个个造型精巧、气味芬芳的香囊就制作完成了。展台边挂着几排香囊,一股淡淡的草药香在鼻尖萦绕,让人不由多嗅几下。乙巳蛇系列、麒麟系列等各色样式种类达50多个。五彩缤纷、惟妙惟肖,在风格上更是千姿百态。
进校园
每年培训学生超2000人
“那时学做香包,主要是长辈出于‘女娃娃必须会两样手工活’的考虑而入行。”杨丽平说,近年来她不断对香囊进行改良,色彩风格从原来的单一化过渡到典雅,更具艺术质感。用料由原来的绸缎,变为采用纯棉、织锦等,向现代艺术设计靠近。嗅觉感受力求清淡,采用回味悠长的中草药,有醒脑、防感冒、助睡眠、净化空气等功效;香囊蕴含独特造型、美好寓意和文化元素符号,如12生肖、泸州麒麟、川剧脸谱等系列。
杨丽平的“杨氏香囊”于2021年被列为泸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深知自己的使命不仅是制作出精巧美观的香囊,还应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艺术。近几年,在泸州市文旅部门的支持下,她先后走进了四川和重庆的20多所大学校园,让大学生们零距离感受“杨氏香囊”的魅力;同时,杨丽平还走进中学校园培训“杨氏香囊”制作技艺,每年培训学生都在2000人以上。在杨丽平的香囊工作室,10多个农村妇女通过做香囊创业增收,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我每天早上送完孙子就来工作室做香囊,每天有100元的收入。”45岁的村民林华琴说。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传统的节日习俗更能唤起我们儿时的记忆。把“杨氏香囊”这项非遗保护好,让更多人体验和了解非遗技艺。这条路,杨丽平正在自信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