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苏杭 刘佳
天府现代种业园是四川省“1+1+ N”现代种业发展的核心园区,承担着川种振兴的使命。锚定建设中国西南种业中心的目标,园区已经构建起以粮油为主、蔬菜畜禽为补充的“大种业”格局,2.1平方公里种业创新总部区基本成形,93平方公里种业生产示范区规模成势,“种源保护利用—商业研发转化—产品规模生产—价值延伸融合”的种业全产业链正快速发展。
作为四川现代种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天府现代种业园将如何以“立园满园”行动为引领,实现园区价值跃升?带着问题,近日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天府现代种业园管委会种业发展部部长杜勇。
记者:“立园满园”行动中,天府现代种业园将从哪些方面提能攻坚?
杜勇:经过这几年的布局,园区内种业创新资源已聚集成势,在西南种业领域有一定显示度和行业话语权,但对标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要求,整体产业能级还是不够高、创新能力偏弱、融合发展也不够充分。下一步,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发力。
一是深化科技驱动引领区域种业创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抢占新一轮生物种业发展制高点。要搭平台,争取布局建设一批区域级高能级科创平台,提升行业显示度;要培企业,瞄准全球招引一批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团队和企业,形成产业聚集;还要优生态,配套种业发展专项政策和种业基金,培育创新环境。
二是突出提质扩能建设特色产业集群,联动邛崃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品种—品质—品牌”全链条特色产业集群。通过联动菜油产业全链发展,推动高产优质品种定向研发、机械化生产、油料加工工艺升级;通过联动邛酒产业全链发展,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做强酿酒专用粮初深加工和贸易推广;通过联动生猪产业全链发展,推进生猪新品种研发、智慧化生产、区域品牌建设。
三是延伸产业链条赋能活镇兴村富民。做精智慧设施农业,建设中法农业科技产业园;做强种苗繁育等种业产业链下游环节,打造精品农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推进镇村特色产业品种改良,就地发展特色加工并配套发展冷链物流、农村电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深联农带农文章,推进“园镇一体、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发展,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模式促进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
记者:如何将园区打造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种业发展地标?
杜勇:必须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去年,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投运,园区“一库一院五中心”(即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四川现代种业研究院、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四川省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种业孵化中心、种业实验中心和种业博览中心)重大功能平台已经搭建完成。
接下来,园区还将建好天府万安实验室邛崃分中心、天府现代种业创新服务和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布局种质资源鉴定中心,力争每年引进创新团队3个以上,开发院校地企合作项目2个以上,“揭榜挂帅”实施创新项目2个以上,全面做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研发、中试检测认证、基因鉴定评价等核心功能,形成服务成渝、辐射西南的区域种业创新中心。
记者:怎么推动聚集的创新资源、人才要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杜勇:关键还是要发挥园区这个大孵化器的功能,来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成果转化能力。
园区将进一步深化“管委会+专业公司”运营机制,打造集政策、产业、资源、资本、招商、服务、运营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发展平台,探索构建“需求牵引-技术突破-资本催化-产业变现”的科技孵化闭环,推动科技创新价值实现。
一是构建商业化种源保护利用体系,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利用和有偿使用机制,推动资源鉴定、基因挖掘与市场化应用。二是构建商业化育种研发体系,推动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组建育繁推创新联合体,探索“企业出题-院所攻关-园区转化”订单式研发模式,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三是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市场体系,规划建设西南种业技术交易中心,引育一批专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种质资源研发-品种测试-商业化推广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增值服务,实现“实验室到市场”闭环。
记者:结合种业行业发展形势,园区会有哪些前沿布局?
杜勇:现在有三个方向。一是布局生物育种,已经有天豫兴禾和华智生物两家生物育种主体入驻,也正在联合省农科院建设智能育种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今年会争取再引入2家生物育种企业。二是强化现代种业综合服务。天府现代种业创新服务平台将在今年8月前正式投入运营。这是西南首个市场化现代种业创新服务平台,将精耕分子育种、品种选育、检测试验三大领域,同步推进创新孵化与成果转化,为全省种业企业、科研院所提供现代种业科技综合服务,助力种业市场主体发展。三是发展智慧种业。要围绕育种、制种、加工等种子产业链各个环节,实施智能化、数字化布局。园区准备打造一个种业智能设备生产基地,目前正在和省内企业洽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