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 (通讯员 何向东)驻村帮扶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深邃实践,是实现由“机关思维”到“基层思维”的认知跃迁,由“政策文本”到“实践创新”的能力升级,由“无字之书”到“有字之书”的生动实践,是锻炼干部与基层治理双向赋能、双向奔赴的互动循环。驻村干部是推动驻村帮扶行稳致远、到底到边的“践行者”,是夯实党长期联系群众的“压舱石”,打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驻村干部要深悟一撇一捺、两横一竖、两点一力的深刻蕴意,写好“人”民至上、写牢“干”劲为要、写实“办”事为效,驱动驻村帮扶高质量发展、焕发新质生产力。
一撇一捺组成一个“人”字,写好人民至上。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始终贯穿“人民”二字,始终“置顶”人民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相关重要论述,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牢记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创造者,不断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创新力;坚持人民满意度为工作的“风向标”,始终把人民是否认可、是否满意、是否点头、是否点赞作为工作方向、工作方法、工作成效的“第一把标尺”,确保工作成果落到人民“心坎上”,确保工作成效体现到人民“笑脸上”。
两横一竖组成一个“干”字,写牢干劲为要。有春华才有秋实,有奋斗才有收获。帮扶工作落地见效必须以“干”字为抓手,让顶层设计的政策方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党的决策部署看得见、感受深,让党的声音“飞”入基层。要在基层一线找准“牛鼻子”,走出办公室到院落院坝、劳动场所调研村民的急难盼愁,换上“泥鞋”到田边地角、农田埂上收集“冒着热气”的资料,让发展之阻、基层之盼、行业之需铭记于心。要当好“政策解码器”,针对调研精准施策,让决策部署解码为基层可操作的方案,确保上级决策部署在基层一线“一路生花”。要勇于创新,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摆脱“鸵鸟”思维,擦亮看问题的“眼力”,练就察民情的“听力”,锻造谋事业的“脑力”、打磨走基层的“脚力”,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撬动发展锚点、压实工作任务、盘活相关资源,确保驻村帮扶工作的可行性、前瞻性、精准性。
两点一力组成一个“办”字,写实办事为效。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成效是检验一个项目、一项工程、一揽计划实施的好不好、优不优、实不实的重要考核“指挥棒”。要办好一件件暖人心的琐碎事,以村民群众的需求为工作方向,以村民群众的要求为工作要点,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智于民,让村民所需与政策所施实现点对点的完美契合,让村民群众成为产业发展、粮食安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献计者、献策者。要走实工作每一小步,做细做实每一件“小事”,着眼工作细处、抓实工作重点、驱动工作“引擎”,坚持同向发力、久久为功、凝心聚力,以达到“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质的飞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