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雪莲 陈亚军 特约通讯员 廖小兵
4月2日上午,笔者来到位于广安区大龙镇黄坝村的广安菌之源种植家庭农场基地,一排排覆盖着黑色遮阳网的种植大棚引人注目。大棚内,一簇簇、一丛丛赤松茸迎来采收旺季。
红褐色的菌帽、白白胖胖的菌柄……菌床上,一颗颗肥嘟嘟、圆滚滚的赤松茸长势喜人。该农场负责人顾培菊正带领村民采摘赤松茸,现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村民采摘赤松茸
“眼下正是赤松茸大量成熟收获、上市的时节,每天都供不应求。”顾培菊说,为了能让客户买到最新鲜的赤松茸,他们每天一早就到基地采摘,分拣装筐完成后再统一发货,产品主要销往广安、重庆等地,也有不少周边地区的商贩和市民到基地采购。
赤松茸又名大球盖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近年来,因其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生态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种植户的首选品种。
“我们基地共有28个大棚,其中有16个大棚种的赤松茸,在种植过程中全部使用生物有机肥。”顾培菊告诉笔者。
据介绍,赤松茸具有生长周期短、出菇期长、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该基地的赤松茸从去年12月进入采摘期后,每天都能采摘六七百斤,预计每亩产量可达6000斤,按照市场批发价每斤5~6元计算,亩产值在3万元以上。
由于新鲜赤松茸的冷藏保鲜期一般只有5至7天,顾培菊还专门建立了烘干房,配备了专业的烘干设备,以延长赤松茸的“保质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顾培菊说,目前,农场已烘制干赤松茸300余斤,批发价每斤在80元至100元之间,零售价每斤约150元。
种植赤松茸不仅为农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黄坝村村民刘宗琼长期在农场从事管理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她说:“在基地务工,离家近,还有不错的工资,真是一举两得。”
“到4月底赤松茸采收结束后,基地将充分利用大棚种植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棚双收,充分提升经济效益。”谈及下一步打算,顾培菊说,她将带领村民种植更多新鲜、优质的绿色蔬菜,在丰富市民“菜篮子”的同时,又能鼓起村民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