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文 龙源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文/图
“以前过年人多时井水都见底,要走几里地挑水。现在只要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就哗哗地流!”达州市通川区青宁镇化马村村民王仁亮的感慨,道出了秦巴山区30万群众用水变迁的缩影。
通川区位于秦巴山区腹地,长期面临“南丰北缺”的供水矛盾。南部毗邻达州主城,水网纵横却存在水质隐忧;北部青宁、安云等10个乡镇山高沟深,季节性缺水制约发展。
改变始于2023年。作为当年公布的四川省第三批乡村水务示范县,通川区构建起“南部场镇城市管网延伸供水+北部场镇区域集中供水+村组小型饮水工程分散供水”的供水格局,以南北协同破题城乡供水“二元结构”,探索出一条山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创新路径。
北部攻坚
破解山区供水困境
在北部攻坚战场,银政合作模式撬动关键突破。针对北部场镇山区点多面广、人口分散、水源稀缺的现实难题,通川区创新采用银政合作模式保障建设资金,新(改扩)建自来水厂7座,为北部10个场镇及周边村组11万群众提供安全放心饮用水。
2024年夏季干旱少雨,为改善解决安云乡场镇及周边村民用水难题,施工团队沿着陡峭的山脊,从青宁水厂到安云场镇供水池铺设了1800米管道。这条架设在山间的水管彻底替换原供水老旧管网,让627户村民吃上了“安全水”。
“北部场镇山区地理条件特殊,每公里管网仅能覆盖3-5户人家,运营成本高,但水价仍按照‘同网同价’模式。”金地水务生产运营部负责人刘景蕻介绍。同属青宁水厂供水范围的化马村和潜力村,实行统一水价,只为让村民用上放心水。
南部示范
打造城乡一体化样板
在通川区南部,罗江镇魏兴社区居民吴丹拿出光洁的水壶展示:“过去烧水总有一层黄垢,现在水又清又甜!”这一变化,正是南部 8 个乡镇场镇及周边村组 20 万群众饮水质量显著提升的生动体现。
早在2019年,通川区自筹1亿元资金,统一收购南部8个环城乡镇7个水厂,并与达州水务集团合资成立达州市环凤水务有限公司,推动市、区供水资源大整合;达州水务集团投资约6千万元改造水厂、更换老管网并将主管网延伸至环城片区,实现南部8个乡镇场镇与城市供水并网。同年,该区自筹3000万元,统一整合北部10个场镇17个水厂,组建区属国企达州市金地水务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新建7个水厂并管网延伸至部分村组,提升村镇供水品质。南北片区组团式供水,成功打通了城乡供水“最后一公里”。
通过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南部城镇实现了“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水价、同服务”的优质供水目标。如今,如同毛细血管般密布的供水管网,正源源不断地将城市水厂的自来水送入千家万户,这标志着“从源头到龙头”的标准化供水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截至目前,通川区规模化供水率提升至65.64%,自来水普及率达98.3%,30余万群众喝上“安全水、优质水、实惠水”。
通川区水务局副局长何维明表示,该区还将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项目,不断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