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中江:“逐浪”山间 她的致富路一波三折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5-03-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霁 文/图
  “汤秀兰不简单。”这是中江县富兴镇柳林沟村村支书、村主任杨运润,对他的工作搭档、副主任汤秀兰的评价。
  3月18日,站在柳林沟村的山梁上,看着一垄垄白芍幼苗,汤秀兰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今年还要扩种100多亩白芍,中江县“中国芍药之乡”的金字招牌一定会擦得更亮。
  汤秀兰1991年回乡创业以来,不断追逐商海浪潮,走出一条不平凡的致富路。

image.png

资料图片:汤秀兰在养猪场忙碌

食品加工 挣来“第一桶金”
  汤秀兰的致富经历,说起来一波三折,可她总是恰好踏在浪尖上。
  她1986年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1991年同丈夫一起回村创业,“第一桶金”来自食品加工。
  “我发现,周围的乡亲打米磨面要走几里路,我何不办一个加工厂呢?”汤秀兰回忆道,当时缺乏资金,她就找人帮忙担保贷款8000元,购回加工设备,开办了全村第一个小加工厂。两个月后开始扩大业务,对外加工机面,质量越做越好,生意也越来越好。
  “多的时候一天要加工一千斤麦子。”汤秀兰说起创业时的辉煌,脸上有掩不住的笑意。加工的面粉越多,麦麸也越多,她又利用麦麸养猪,扩建猪圈,年出栏70头以上。

种桑养蚕 遭遇市场风云
  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坡地上能种什么呢?不少村民外出务工,一些地无人打理,汤秀兰就“捡”了同村十多亩地种桑养蚕。
  “我去外地学回了养蚕技术,养了十多张蚕子,每张产的蚕茧能卖两千元,一年总共卖了两三万元。当时这笔钱很可观了。”汤秀兰回忆说,村里老人居多,养小蚕不方便,她便主动揽下本村共育蚕的任务,将小蚕养至三龄时,再将蚕发给村民养。这样有效控制了蚕病的发生,蚕茧质量也有提高,带动了村民一起致富,全村共种了400多亩桑树。
  2004年,汤秀兰被选为柳林沟村村委会主任。2006年国家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出“以工代赈”项目,全县3个村来竞争。汤秀兰以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争得了项目资金,为村里建起了3公里水泥路和几口堰塘。村子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也成为全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但是市场风云变幻莫测,2006年养蚕利润达到顶峰后,2008年起丝绸行业不景气,蚕茧价格大跌,村里没人愿意种桑,桑树砍了不少,村上的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种植瓜蒌 挣了钱也得了教训
  为了带动村经济发展,村干部们请来一位投资商,准备流转100亩村民的土地给他种药材,结果租地价格谈好后,投资商却不愿来了,村民也不愿把土地收回去,事情陷入了困局。汤秀兰和村民杨运润、王开东三人一合计,把100亩地接下来自己干,其中汤秀兰接了30多亩。
  王开东认准的项目是种药材瓜蒌,2009年他从浙江平湖学到了这一技术回乡创业,汤秀兰、杨运润也跟上做这行。中江有青山绿水,种出来的瓜蒌品质纯净,“全部由徽记瓜子包销,销往江浙和广东,一检测全部合格,优质优价。”汤秀兰还记得,种瓜蒌两三年后进入盛果期,每亩可产五六千斤鲜果,全部卖往江浙地区,“两斤瓜籽装进礼盒,在江浙地区可以卖到500元。”
  种瓜蒌初期要搭瓜棚,每亩投入不小,回报也惊人,第二年起每年每亩都有几千上万元的收入。村里建起了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种瓜蒌致富。但是好景并不长。“这瓜蒌第六年起依自然规律就慢慢病死,只有种第一轮可以,再种病害就防不胜防,”杨运润回忆道,“汤秀兰就不种了,我不信邪又种了一些,结果亏了一二十万元进去。”
  如今,种过一轮瓜蒌的坡地,杨运润大多用来种白芍和黄桃,而汤秀兰种上了白芍和豌豆尖。

种植白芍 卖花卖药赚得欢
  如今,汤秀兰的最爱是中江的道地药材白芍。
  白芍的优势是好种好收,采收时可以直接上挖机。而且中江是“中国芍药之乡”,土质适宜,药效优良,村民们管护这个也驾轻就熟。
  指着眼前种了一年半才冒出地头10来厘米的白芍幼苗,汤秀兰告诉记者,白芍要长到第三年才能割花卖,第四年或第五年可以挖了卖药材。
  2018年秋冬时节,她种下第一批白芍60多亩,2021年4月卖了第一批鲜切花,收获了8万多元的惊喜,2022年她卖花收入上升到20多万元,2023年价量齐升,她卖花收入达100多万元。
  卖药材也赶上了好年景。“行情不好的时候,让它在地下继续长,可以晚收一年。”汤秀兰介绍,2023年白芍药材价格每斤还不到 14元,她挖了40多亩药材卖了90多万元。2024年全国中药材疯涨,她边挖边卖,最低价每斤也卖到了18元,不到20亩白芍卖了70多万元。 种白芍不仅能卖花卖药材,在前两年没有产出的时候,还可以套种玉米和大豆。
  地尽其力,人尽其才。2020年柳林沟村与观碑村合并,沿用了柳林沟村的名字,汤秀兰从村主任变成了新村委会的副主任。不变的是,汤秀兰30多年来与乡亲们一起寻找丘区致富路的初心。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