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400°C铁锅、时间的味道,手工炒茶人张冬斌的守艺人生
来源:四川新闻网 时间:2025-03-21

何佳林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李婷婷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张冬斌已将新鲜采摘的峨眉山高山茶青均匀地摊晾在竹匾上。这些来自海拔千米以上的嫩芽,经过一夜的自然呼吸,正等待着蜕变成明前茶的华丽转身。

明前茶,贵如金。一杯入口,仿若置身“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的悠然之境。在南充市顺庆区西山街道栖乐桠村,36岁的张冬斌正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400℃的铁锅中续写着千年茶文化的传奇。

未命名-1.jpg

张冬斌炒制茶叶

铁砂掌里的乾坤

走进张冬斌的茶舍,只见他双手在大铁锅中上下翻飞,指尖灵动起舞,每一片茶叶在他的精心揉炒下,都如灵动的诗篇,起起落落间,醇厚茶香四溢,尽显独特魅力,演绎着传统技艺传承的动人故事。

五斤茶青才能炒制一斤茶,只有最优质的茶青,才能在炒制中释放出最佳的风味。

张冬斌解释道:“大家都知道春茶珍贵,但是刚摘下的鲜叶和普通树叶没多大差别,最终被送到人们口中时能否被称为‘好茶’,关键就看炒茶师傅的手艺。”

“不同品种的茶叶、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温度也会在根据茶叶的变化有所调整。”随着铁锅温度飙升至400℃,张冬斌赤手探入锅中,杀青的瞬间,茶青在掌心绽放出翠绿的浪花,噼啪作响的水汽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杀青是与时间的赛跑。”

杀青出锅后稍稍回温,便是揉捻。在揉捻工序中,张冬斌将茶叶轻轻拢住,顺着顺时针方向画着优美的弧线。“这是塑造茶叶灵魂的时刻。”他专注的目光落在掌心卷曲的茶条上,“力度太轻,茶叶无法成型;太重,则会破坏结构。”

干燥环节,他将锅温降至120℃,改用小火慢焙。茶香在静谧中悄然升华,由青涩转为醇厚,当茶叶呈现出墨绿油润的色泽,张冬斌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这就是时间的味道。”

同品种的茶叶,有着各自独特的秉性,即便是同一品种,因采摘季节的更迭、天气的变幻莫测,只有摸透了叶子的“性格”,炒茶人在下手时才会有十足的底气。

传承路上的涅槃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在茶界崭露头角的匠人,三年前还在互联网浪潮中沉浮。因为妻子对茶文化痴迷,便激起了张冬斌对茶文化的向往。2022年春天,当他在峨眉山看到非遗传承人王敏大师徒手炒制茶叶的震撼场景,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最初的三个月,双手几乎没有完好的地方。”回忆起学艺时光,张冬斌卷起衣袖,手臂上深浅不一的烫伤疤痕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400℃的铁锅如同残酷的考官,稍有不慎就会在皮肤上留下永久印记。但他始终记得王敏大师的教诲:“只有真正的匠人,才能让茶叶在掌心跳出最美的舞蹈。”

为了掌握不同茶叶的脾性,张冬斌建立了详细的笔记档案。他记录下每批茶青的采摘时间、天气状况、叶片含水量,以及炒制过程中的温度曲线和手法变化。这是这份执着打动了王敏。

在王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不断摸索,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炒茶的技巧,对炒茶技艺的理解也越发深刻。

“手工炒茶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门综合艺术。”张冬斌深谙此道,他不仅苦研炒制技艺,还系统学习了茶叶审评、茶道美学等知识。

守味者的现代突围

如今,在栖乐桠村的茶舍里,张冬斌的手工茶供不应求。但他没有止步于个人的成功,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未来。

“手工炒茶技艺承载着千年的茶文化,是历史与情感的传承,虽然机器制茶每分钟能处理上百斤茶叶,但永远无法复制手工的温度。”张冬斌深知,传统技艺的存续需要找到与现代社会的连接点。

开设炒茶体验课、与高校合作开展非遗研学、开发茶主题文创产品……张冬斌用年轻人的思维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在他的茶道院里,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围坐在铁锅前,用稚嫩的双手感受茶叶的蜕变。“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张冬斌说。

面对行业机械化的浪潮,张冬斌选择逆流而上。“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机器采茶、机器制茶出现后,手工采茶、手工制茶在很多地方已经看不见踪影了。”张冬斌介绍,手工炒茶的市场份额不断被压缩,许多传统手工炒茶师傅纷纷转行,然而,他却如同一位坚定的守望者,始终坚守着这份传统技艺。

暮色降临,茶舍里依然飘着袅袅茶香。张冬斌凝视着手中的茶盏,茶汤中浮动的嫩芽宛如春天的精灵。对未来的规划,张冬斌表示:“炒茶的技艺传承了千百年,现在交到我们这一代手里,我更要拿稳接力棒,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缕醇厚的茶香永远飘散下去。”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