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启云)3月16日,位于乐山市沙湾区踏水镇的“铜河粮仓”核心区,现代化温室育秧大棚里,嫩绿的水稻秧苗茁壮成长;一眼望不到边的水田中,合作社组织的数台“铁牛”来回穿梭,忙着为秧苗的移栽耕整备田。
“通过农业公司和合作社代育代耕,解决了我们缺劳户种植水稻的育秧、犁田等困难……”柏林村村民赵德安说,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他和老伴身体不好,无法承担在冷水田育秧和犁田等繁重劳作,现在镇里提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稻育秧、犁田等实际困难迎刃而解。
据悉,该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顺利开展,得益于政协开展的专题协商。
踏水镇有耕地3.79万亩,是沙湾区“铜河粮仓”的核心区,全镇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23万亩。全镇有农村人口1.8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占30%,且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今年初,区政协了解到该镇粮食生产面临的困难后,组织下沉踏水镇的10余名市、区政协委员深入实地开展调研,“把脉问诊”开良方。经务实协商,形成了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由农业公司(合作社)开展水稻(玉米)育秧、插秧、管护、收割等社会化服务等8条协商成果。
“目前,全镇已有200多户缺劳户与农业公司(合作社)签订社会化服务合同,承担代育秧苗及犁田等工作,涉及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2000余亩,既有效解决劳动力不足带来的耕地撂荒问题,又促进全镇粮食作物扩面提质,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踏水镇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