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左杉
“我种了大蒜20多年,每年的春天遇到大蒜莫名其妙长势又瘦又矮的情况时,我便会雇佣工人,加量施肥,但结果是成本增加,收效甚微。今天听了杨教授的讲解,亲眼看了他在田间的示范,我的思路一下打开了。”3月12日下午,刚参加完彭州大蒜绿色栽培技术现场会暨种植大户技能培训会的隆丰街道石迎村大蒜种植户王文先说。当天,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派出专家团,为大蒜植户进行现场培训,解答大蒜种植、管理难题,培训种植能人近100人。
地处龙门山山脉旁边的隆丰街道是彭州蒜薹的主要生产地,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培育发展9万户大蒜种植户,蒜薹常年产量约8万吨。
但规模化发展的背后,大蒜产业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大蒜连年轮作,导致土壤退化和连作障碍严重、产量不稳定等问题。”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专家杨斌说。
在彭州市农业农村局的协助下,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团队在当地开展大蒜科研项目。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之后,成功地开发出一整套治理大蒜连作障碍的综合技术措施,并于彭州市多个乡镇开展示范推广。该项目通过土壤修复、改变种植方式、实施分段施肥、安全用药、科学使用除草剂等配套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大蒜长期连作种植造成的连作障碍问题。
王文先相信科学种田,种植大蒜时果断地采用了新技术,成为该项技术的示范点之一。“有了专家的现场指导,我去年采用‘中晚稻+大蒜+早稻+川芎’水旱轮作新模式,科学种植,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