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文/图
3月11日,巴中市2025年春耕生产暨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会在恩阳区举行。走访现场,看实操,听行业人士交流……在这场春耕生产活动中,记者感受到满满的新意。
乐丰社区粮油产业园区内,园区采用人工标准移栽技术提高玉米幼苗存活率。
新技术 给农作物照“CT”
“大家看,红色的区域就说明农作物生长正常,黄色的区域就可能需要施药或追肥了。”3月11日上午,位于恩阳区下八庙镇楼房村的小麦千亩高产片旁,四川空山青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夏天娴熟地操作农用无人机,给参加巴中市2025年春耕生产暨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会的嘉宾讲解热感应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只见操作界面上,随着无人机飞行半径的扩大,红色和黄色区域的画面一目了然。“利用这项技术可便捷、精准地掌握小麦等粮食作物生长情况,就像给它们做了一个CT。”夏天对此项高科技进行了通俗讲解。
无人机升空巡航捕捉的信息,仅是确保小麦等农作物健康生长的第一步。机手会根据一线反馈的实时信息判断,进行补苗、追肥、喷洒农药等相应操作。效率有多高?记者了解到,一个人每天操作一台机器,便可完成3000多亩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巡防。
“如果遇到无法识别的病害或虫害咋办?”巴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映德现场发问。“还有它们助力。”一旁的恩阳区副区长何开国,指着田间的多功能物联网杀虫灯、小麦条锈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等“黑科技”智能设备说。
原来,结合农事无人机巡航的运用,田间地头的智能设备会将一线捕捉的数据,传入后方人工智能系统。系统内预设了常见的农作物大模型,会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比对。“假如系统内没有对应的数据模型,我们会及时连线专家进行问诊,而系统也会持续地进行智慧化迭代升级,让设备变得越来越‘聪明’。”何开国介绍。
此外,现场一台外观酷似VR眼镜的设备,也为巴中农业生产带来了新改变。夏天告诉记者,这是集成了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田间可移动智能监测头盔。工作人员只要戴上头盔走进田间地头,后台将对一线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其他智能设备一起为粮食病虫害调查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想借助现场会的契机,让大家看到农事生产的好做法、新方向。”巴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中荣说,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将高科技与农业实际结合起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今年,巴中还将加大推广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统防统治等智能装备,让“面朝黄土”变成“面向屏幕”,让科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无人机手向记者展示无人机巡航画面
新路径 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
当天,在下八庙镇观音井社区的高标准农田里,多功能玉米精量播种机、双旋开沟施肥播种一体机、有机肥抛洒机等20余台新型农业机械引发关注。这是巴中市2025年春耕生产暨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会的主要参观点位之一,也是与会嘉宾驻足时间最久的地方。去年,恩阳区通过政策引领、科技创新、宜机化改造等举措,有效解决了无机可用、农机难用等问题,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巴中市耕地以深丘、山区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粮食生产比较突出的短板。罗中荣介绍,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奠定的基础,该市在恩阳区等地试点引进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为提高全市农作物机械化率探索可行路径。
首先是要有机可用。夏天是为恩阳区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带头人之一,与省内农机研发院校、国内农机头部企业等开展紧密合作,对现有农机进行了宜机化、智能化改造。“机手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轻松实现转向、换挡等操作。”夏天指着一台改造后的收割机介绍,这台普通的机械既可收割小麦、玉米,还可以收割水稻等,提高了农事耕种便捷性。目前,夏天有不同档动力的农机,基本能满足恩阳区及周边区县的农事生产需求。
破解丘陵山区农机运用难的另一亮点举措,是恩阳区在提高农机使用效能上进行了优化。比如该区以省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柳林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为支撑,分片区组建了5支农机应急服务队,区域内每个镇(街道)配备1 名农业机械指导员。“一旦出现连绵阴雨或极端天气,可以最高效地调动辖区内农机开展抢播、抢收,降低农户损失。”同时,该区还搭建了智慧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农户在手机上便可按需“下单”,提高了农机服务效率。
记者了解到,巴中今年还将持续实施好“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落实好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政策,力争全市农作物机械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
新模式 一地双收变三收
在恩阳区乐丰社区粮油产业园区内,白色地膜间刚移栽的玉米苗迎风而立。当天,嘉宾在此齐聚,探寻增加种地收益秘诀。“我们因地制宜创新了‘春玉米+鲜食大豆+夏大豆’间套作模式,多种植了一季鲜食大豆,让一地双收变三收。”恩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邓甫海介绍。
据悉,当地群众喜种本地优质大豆“九月黄”。普通品种的鲜食大豆3月上旬播种、5月下旬收割,而“九月黄”6月下旬播种、11月上旬收割。两个品种的生长时间差约一个月。能否利用这个时间差做文章?
去年,恩阳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开展试验,将鲜食大豆收割后,马上赶种“九月黄”。据测算,去年一亩地可多收约220公斤鲜食大豆,而玉米和“九月黄”的产量均未受到明显影响。按照市场行情4元/公斤估计,亩纯收入增加约840元。
好模式还离不开良法的助力。记者了解到,在播种阶段,当地综合应用穴盘育苗、人工标准移栽及机械精播等技术手段,提升种植效率与作物品质。此外,基地还采用了4+6种植布局(4行玉米、6行大豆),增加了玉米行间距,便于机械收割作业,提高耕种效率。另一个增收秘诀,还藏在田间有序排列的白色地膜里。
“覆膜既能增温保墒,又能抑制杂草,还能减少表层土壤养分流失,达到促进玉米增产增收的效果。”巴中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主任刘晓林说。
今年,恩阳区将“春玉米+鲜食大豆+夏大豆”间套作模式试点面积从2000亩推广至了约1万亩。“这种模式好,我们计划回去研究是否可在平昌推广,也计划组织种粮大户来参观学习。”恩阳区的创新探索,让平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胥英豪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