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生红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白茶飘香,糯稻连片,一条条拓宽的村道蜿蜒延伸;老城区的院落里,校园外的停车场上,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如春风化雨……近年来,大竹县政协秉持“特色化、专业化、实效化”理念,以委员工作室为关键载体,打造政协委员履职“主阵地”,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跑出民生发展“加速度”。
该县政协立足县域实际,精准靶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建成8个特色鲜明的委员工作室,成功塑造出“一室一品牌、一室一亮点”的履职新格局。由政协委员唐本栋牵头,联动廖红军、李文琼等9名从事特色农业产业的政协委员,创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白茶种植面积达1.1万余亩,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超万元。糯稻产业覆盖2.5万亩核心区,惠及农户18万户。“陈永福委员工作室”组织委员围绕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建言献策,推动乡镇污水处理厂、养殖企业污染治理等民生问题解决。
该县政协积极推动委员工作室与“有事来协商”平台深度融合,精心构建“协商在一线”工作机制。仅2024年,围绕森林防灭火联防联控联动等民生关切问题,组织开展协商活动113场,提出建议意见265 条。为缓解大竹中学周边停车难,及时组织专项协商,促成相关部门优化规划,新增停车位170余个。联合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政协开展跨区域协商,共同推动三地村道连接拓宽项目落地,让2000余名群众从中受益,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此外,该县政协依托委员工作室,创新推出“委员+”联动模式,促使委员们创新履职、积极作为。“余永宽返乡创业委员工作室”联合企业、村组等,参与修建基础设施,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乡村运营委员工作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入企业资源,谋划好“以竹代塑”产业园产业布局,逐步形成竹纤维、竹浆纸、竹缠绕“三竹鼎立”的现代化竹产业体系,推动竹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