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兰自涛 杨祥 田园
粮油高产片提升粮食单产产量,畜禽养殖实现现代化多元化,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在刚刚过去的 2024 年,内江市东兴区以农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在保障粮食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产业,确保守好“米袋子”,端稳“肉盘子”,丰富“菜篮子”。
千里沃野画卷新。春寒料峭时节,走进内江市东兴区,随处都能感受到蓬勃生机:万亩粮油产业园内,农技人员忙着小麦田间管理;生姜种植基地,农户们晾晒姜种进行催芽;肉牛羊养殖场内,养殖户忙碌的身影在现代化畜舍穿梭……一幕幕,为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添上了生动的注脚。
粮食生产根基稳,保障充实“米袋子”
2月20日,石子镇万亩粮油产业园内,内江市宏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技人员正操控着植保无人机,忙碌地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作业。“今年小麦从播种以来一直风调雨顺,再加上我们的新品种和科技手段助力,小麦平均亩产有望达到750斤左右,3000亩麦地今年可收获小麦1100多吨。”专合社负责人胡洪兵说。
平坦镇水梨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翻整土地,栽苗施肥,覆盖地膜,准备种植新一季鲜食糯玉米。邓刚种植专合社负责人告诉笔者,今年专合社共种植百余亩鲜食糯玉米,预计四个月后即可收获,亩产量可达3000-4000斤。
粮食生产是东兴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东兴区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通过引进高产优质品种、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扩大种植面积等措施,实现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2024年,东兴区积极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2.9万亩,产量38万吨,并建成粮油千亩高产片11个、再生稻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1.5万亩,为区域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4月1日,东兴区田家镇赵家坝社区,当地农户集中育秧。 李建明 摄
畜禽养殖多样化,打造精品“肉盘子”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东兴区依托地域特点大力发展生猪、肉牛、肉羊等畜禽多样化种养,形成了多种畜禽的农业格局。
“数字终端可24小时全方位清晰展示猪场的各种数据指标,方便实时监测猪的繁殖、生长、饲喂、内环境及粪污消纳等数据。”在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宇和泽内江生猪智慧养殖数据中心现场主管王成军介绍着猪场一系列智能化、数字化养殖技术设施。
另一边,位于天堂村的东兴区朵二哥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肉羊养殖场内,羊叫声此起彼伏,整洁的羊舍排列有序。养殖场各环节都实行机械化运行和专业化操作,工作人员只需简单地将麦麸、秸秆等原料投入搅料机,就能迅速产出配比精准、营养均衡的饲料,确保肉羊的适口性和健康生长。
2024年,全区新建和改建的肉牛羊规模场69个,新增出栏肉牛6541头、肉羊5.62万只,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保持稳定,出栏生猪达到59.4万头。今年,东兴区将持续抓好生猪稳产保供,突破性发展肉牛羊产业,计划全年新增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51个,肉牛、肉羊出栏数分别增长1400头、3万只以上。
2024年8月27日,内江市东兴区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农民正驾驶收割机抢收稻谷。兰自涛 摄
培育特色农产品,丰富美味“菜篮子”
水晶萝卜、永福生姜、紫皮大蒜……东兴区独特丰富的地形条件和四季分明的气候,孕育出多种质优独特的农产品,与粮食生产、畜禽养殖共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农业发展新景象。
“进入惊蛰时节,就要开始种今年的生姜了。”日前,在东兴区永福镇盘陀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小华介绍,“今年生姜种植面积将达到200亩以上,按照往年产量估算,平均亩产能达到6000斤。”
“永福生姜”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永福镇把生姜种植作为当地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依托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集中成片的标准化科技示范种植基地,引导农民种植生姜1500 余亩,年采挖生姜300余万公斤,年销售额达4000万元。
在东兴区椑木镇水心坝村,大片田地里种植的都是 声 名 远 扬 的“ 水 晶 萝卜”。这里土壤肥沃、土质疏松,种出的萝卜肉厚质细、回甜可口,不仅深受本地市场青睐,还吸引大批外地客商收购。据了解,今年水心坝村共种植1000余亩萝卜,每亩产量可达4000斤。前不久,“水晶萝卜”被纳入“国字号”名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春华秋实,耕耘不负。过去的一年,东兴区立足“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资金整合,推动粮食生产、畜禽养殖、特色农产品等农业产业齐头并进。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民联动”的模式,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让土地生“金”,农民致富。
今年,东兴区将继续严守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底线,提标扩面特色农业,抓好生猪稳产保供,突破性发展肉牛羊产业,深化落实“百园建设”计划,大力培育本土农业品牌。
田成方、路成行、绿意浓、生产旺,广袤田间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更多项目落地和产业链的延伸,这片土地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奋力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东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