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洁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 文/图
眼下,绵阳市游仙区石马镇天林村的600亩麦冬迎来采收季,田间地头到处活跃着村民忙碌的身影。翻土、采摘、装拣……墨绿色的田野里展现出一幅幅丰收的图景。
今年采收麦冬有了新“帮手”
家门口务工 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
记者在天林村的麦冬收割现场看到,村民们有的手持九齿钉耙将麦冬苗从土里翻出,紧接着其他人再将麦冬苗从翻过的土里拔起,小心抖落根茎上附着的泥土。
和往年相比,今年村民们多了一个“帮手”——履带挖掘微耕机。在村民郑德富的田里,农机手熟练操作着设备,金属爪伸进泥土里,片刻间,1米多宽的麦冬苗被翻起,为下一步拔苗工作提供了便利。
“以前全靠人工用九齿钉耙翻土,费时又费力,用了这个设备,几个小时就够了。而且,和九齿钉耙相比,这个机械齿明显大了好几倍,能够更好地松土,同时还能减少断果、断根的情况,让麦冬尽可能被收回,不被埋在土里。”农机手党兴海介绍道。
机器挖好后,郑德富立刻开展拔苗工作。握苗、抬手、抖土……长在根茎上的麦冬逐渐显露。
“我今年种了两亩麦冬,预计能收6000斤左右的麦冬。按照目前的价格,能够卖到6万元。收入还算不错,明年我还会继续种。”郑德富满脸笑意地说。
由于麦冬长在根茎上,还需要进行脱粒工作。村民们三三两两围坐一起,用刀片将麦冬从根茎上分离。他们手法熟练,麦冬苗在手中上下翻飞,一粒粒圆润饱满的麦冬被分离出来。
麦冬采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拔苗、到脱粒,之后还将进行种植工作,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其他村民务工的收入。据了解,麦冬的种植直接带动了50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增收约5000元。
村民们抢收麦冬
轮作农作物 增加农田综合效益
麦冬作为一种药效较高的中药材,有着滋阴生津、润肺止咳等功效。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水源,让天林村拥有得天独厚的麦冬种植条件。
“我们村有一半的人都在从事麦冬种植产业,今年全村共计种植了600亩左右的麦冬,产值在140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大概是6000-7000元。”天林村党支部委员罗明贵说。
麦冬是一年收一季,为防止麦冬暴晒,提高产量,在它的生长过程中,还可以种植玉米、四季豆等,既能起到遮荫的作用,还能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玉米、四季豆属于轮作农作物。收完玉米后,可以紧接着种植四季豆,这样下来,每亩田还能增加一万元左右的收入。”罗明贵告诉记者。
因起源早、品质优,天林村的麦冬深受市场欢迎。近年来,天林村紧紧围绕麦冬产业,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特色农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