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这病蹿得很快,一天没看就从一块田发展到五六块田。”近日,绵竹市紫岩街道种粮大户、永翔家庭农场负责人王贵贵说,看到部分新叶失绿、整株卷曲坍缩的小麦植株,她十分担心。
王贵贵第一次发现自家小麦有异常,是在去年春节、上一个小麦生育期的中期。刚开始,她以为是倒春寒冻伤了小麦叶片,或者自己施肥不到位,但她按照以往经验进行补救后,却发现发黄的小麦反而越来越多。
四处打听,村里男女老少都没见过这种病。一直等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汤永禄研究员多次实地走访、化验判断后,才确认这是至少30年未在四川出现过的小麦病害——黄花叶病毒病。
记者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保部门了解到,这种小麦病自去年在德阳市广汉市、绵竹市部分麦田被发现后,今年又在相同区域零星出现。当地农业农村局已指导农户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汤永禄(左二)讲解小麦感染黄花叶病毒病后的特征。
病症回顾
传播迅速,减产幅度大,还极易误诊
和王贵贵一样,广汉市汉州街道种粮大户叶德良,也成了黄花叶病毒病的受害者。
去年他家约有250亩小麦感染黄花叶病毒病。病株从嫩叶开始褪绿,出现黄绿色斑驳和与叶脉平行的断续斑纹,后整叶黄化,植株坍缩变矮,不抽穗或穗发育不良。去年夏收,染病田块亩产仅200斤左右,而往年小麦平均单产保持在每亩 1000 斤左右。
叶德良坦言,他家祖祖辈辈种小麦,自己承包土地又种了十余年,自以为水平过硬,但是第一次在从未见过的小麦病上栽了跟头。
“黄花叶病毒病在我国北方麦区比较常见。印象中上一次在四川发现,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雅安地区。”汤永禄介绍,该病会导致植株矮缩、死亡,单位面积成穗数显著下降,穗粒数降低。发病区域通常减产二到七成,严重危害小麦生产。
除了传播迅速,减产量大,汤永禄认为,黄花叶病毒病比较“麻烦”的理由,一是该病容易误诊,其初期症状与小麦受冻害症状相似,且川内种植户缺乏对于该病的认识;二是川内缺少相应抗病小麦品种,也就是说四川小麦相对易感染黄花叶病毒病,播前农户也不会针对该病选择相应的药剂进行拌种。
病因溯源
专家推测有农户从不规范渠道引种
汤永禄告诉记者,去年一发现感病,就第一时间联系宁波大学陈剑平院士团队进行线上交流诊断,并取样送往他们实验室进行专业检测,最终确定为黄花叶病毒病。
黄花叶病毒病为何在川再现?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保部门相关负责人推测,可能有农户出于提高单产的目的,从不规范的渠道引进了省外没有经过检疫的麦种,把病毒“带了进来”。
积极应对
当地多项具体举措阻断该病发生
目前,德阳两地已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组织农技人员对全市小麦田块进行全覆盖巡查,摸清发病小麦田块的分布和面积。对于已经发病的田块,专家建议及时用药,使用甾烯醇微乳剂或芸苔素内脂可溶性液剂稀释喷施,同时,不要灌溉、不要追施氮肥。
“对于去年已经发生病害的田块及周边田块,我们重点关注。”广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越说,从小麦出芽到当前的拔节孕穗,农业系统密切关注小麦生长变化,在摸排巡田的同时,他们也指导小麦种植户更换优质小麦品种,采用对路拌种剂对种子进行拌种。王越透露,当地已经引进省农科院植保专家,在去年发病较严重的田块,设置品种(品系)抗性对比试验。
今年年末,广汉计划在尚未找到防治该病切实有效办法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如改种油菜),进而阻断该病的发生。待探寻到有效的防控措施后,逐步恢复小麦种植。
记者了解到,由于该病在当地连续两年发生,下一步,将整合项目资金,启动“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防控专项行动”,邀请省农科院的栽培、植保专家对该病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适合当地的、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