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日前在眉山市仁寿县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面积已从2022年的151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33万亩。全国大豆平均亩产由79公斤提高到 85.7公斤,玉米亩产由448公斤提高到480.1公斤。
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农业农村部发展粮油生产的重点工作。全国农技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介绍,2022 年以来,我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技术模式不断完善,农民接受程度不断提高,“玉米基本不减、多收一季豆”的目标占比由3年前不到70%,提高到如今的87%,为稳粮增豆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是我国大豆主产省之一,也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发源地。近年来,四川省坚决扛起扩种大豆油料责任,圆满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各项任务。四川农业大学作为技术研发主体,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教学单位,针对传统间套作模式技术瓶颈开展攻关,总结构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为大豆油料自给率稳定提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川豆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2024年,四川建成大豆玉米千亩高产示范片232个,亩均分别增产23.3公斤、37.8公斤;安居区套作、南部县间作大豆高产典型单产分别为213.8公斤、200.4公斤,双双获国家高产典型首位;持续在仁寿等19县打造国、省级样板县,大豆单产超150公斤、玉米单产超500公斤……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品种研发有何新趋势?专用播种机研究有哪些新进展?豆玉如何实现密植高产精准调控?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管理具体技术,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行业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总结交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效与经验,深入探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短板及解决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朱有勇、张福锁以视频形式,分别作了《践行“中央关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战略”的讨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病虫控制作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应用途径》主题分享。
在主题为“机械化技术、生态机制与成本效益评估”的学术报告环节,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作了《带状套作大豆产量形成的根冠协同调控机理》报告分享,详解如何通过根系构型与光合分配的协同效应研究,揭示套作大豆高产生理机制,为品种改良与栽培调控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团队参与指导的全国18个带状复合种植高产典型案例,在玉米平均亩产566.9公斤的同时,实现大豆平均亩产148.8公斤,较全国平均单产高出11.7%。”雍太文告诉记者。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巩固提升的关键一年。会议要求按照“尊重科学规律、稳步示范推广,优化区域布局、熟化集成技术”思路,促使技术向成熟区适宜区再集聚,体系上分区域分模式再细化。同时,也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好此次会议,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强协同攻关,用科技为产业赋能,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