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何向东)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产业行则乡村行,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党员干部要坚持党建引领、汇聚人才智慧、聚焦科技赋能,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以“产业旺”促“乡村兴”,实现产业科学化、系统化、效益化,为产业振兴开辟“新赛道”,为产业振兴注入“新质生产力”。
坚持党建引领,开辟一条行稳致远、久久为功的“新赛道”。党建强则产业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助推产业走的出去、传的开来,助推产业稳中向好、稳中向强、稳中向兴。发挥党建制度优势,以强“组织链”串联“产业链”,凝心聚力,汇聚产业链强大牵引力。要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党建+产业”模式,摸准产业发展对象、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对于已有产业采取“优选一批、做优一批、振兴一批”的原则,对具有开发潜能的产业采取“开发一批、打造一批、做强一批”的原则,实现产业对象由“0”到“1”,再由“1”到“∞”的华丽蜕变。要发挥党建凝心聚力的优势,用活用火制度优势,主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调动村民积极性,自发激活村民智慧,把“产业”当“家业”来发展,采用“智慧入股、智慧换股”的形式为产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擘画出一幅全民参与、群策群力的绚丽蓝图。
汇聚人才智慧,开辟一条知人善任、群英荟萃的“新赛道”。产业因人才而有所兴,人才因产业而有所为。坚持 “人才链”激活产业振兴“创新链”,为产业注入“人才创新智慧”的原则。产业振兴为锻造个人能力提供“舞台”,人才为产业“欣欣向荣”注入“活性因子”。要留住人才,打破唯学历、唯资历的条条框框,用好“家乡情”“乡贤情”,引进一批“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根据专业特点、专业领域、专业特长等对人才进行分类,彻底发挥人才所长,让自身优势与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完美契合。要让人才“走出去”,根据产业规划、任务规定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将“产业人才”送到技术学院、科研院所、商业培训学校等基地进行“回炉深造”,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让人才不断更新自己的“智囊”,以适应时代潮流。
聚焦科技赋能,开辟一条畅通产链、提质增效的“新赛道”。科技是实现“强链、延链、补链”的重要抓手,是“链”出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一招。以“科技链”赋能“效益链”,构筑联通、畅通“关键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融通、村民增收畅通,则要抓住科技赋能产业振兴这一“牛鼻子”。要引入现代生物科技,聚焦“土”的原味性、“特”的突出性、“产”的链条性,对“土特产”进行深度加工、再度包装,为“土特产”穿上美丽外衣、装上科技马达、植入文化内涵,让产业由“原”字号转向“新”字号,由“无”字号转向“名”字号,由“名”字号转向“钱”字号。要畅通产业链条,做足市场调研,让产业跟着市场走、让产业追着经济跑,杜绝“闭门造车”、摒弃“自以为是”,整合“上游的生产、中游的加工、下游的获益”集群在一起,以打通产业链、激活创新链、做优服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