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小波)装药、起飞、低空喷洒……2月22日清晨,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生态茶园云雾缭绕,但随着一阵急速的“嗡嗡”声,一架装满生物有机农药的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
“飞防”作业助茶园节本增效
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周寿容熟练地遥控操作,无人机穿梭于郁郁葱葱的茶园,乳白色的药雾如薄纱般笼罩在翠绿的茶垄上。显示屏上,飞行轨迹、施药浓度、气象数据实时跳动。“单机日作业量可达 300 亩,是人工的 30倍,用药量节省40%,每亩成本降至70元。”周寿容边操作边介绍,精准变量喷洒技术让药液雾化粒径控制在100微米,叶片正反面覆盖率超过85%。
“春茶即将发芽,这是我第一次对茶园开展‘飞防’作业。”梅岭村杨氏家庭农场女主人杨相玉笑着说,“多亏了纳溪区茶叶中心的支持和指导,原本需要5个人干5天的活,现在半个小时就搞定,不仅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喷洒均匀!”以前,杨相玉和丈夫背着30斤重的喷雾器,在茶园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连续20天,每天8小时人工喷洒农药,每亩成本超过200元。
一阵春风拂过,杨相玉望着自家40余亩即将苏醒的茶园,一行行纵横交织,像指纹一样,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颇为壮观。伴着无人机的嗡鸣声,她满脸笑容地说:“植保无人机不仅解决了单家独户防治病虫害的难题,还可以杜绝滥用农药的现象,减少农药残留,提高茶叶质量。”
像杨相玉一样,尝到无人机“飞防”甜头的种茶大户石顺铃直言不讳:“刚开始听说无人机打药,我们觉得是花架子。”在护国镇茶叶合作社的一次推广会上,植保无人机技术团队当场演示,对1亩试验茶园进行荧光示踪剂喷洒。在紫外线灯照射下,叶片正反面的荧光覆盖率清晰可见。60多岁的老茶农杨庭朝戴着老花镜反复查验,最终竖起大拇指:“这‘铁蜻蜓’,比人还仔细!茶农种茶放心!”
科技赋能绿叶泡出“数字茶香”
“这台无人机能装载50公斤生物制剂,服务茶园面积约10亩,完成时间仅需八九分钟。”周寿容介绍,“相对于传统人工背负式喷雾器或静电喷雾器,它的优势在于穿透力更强,效率更高。根据不同地形,这台机器一天的作业面积可达230至240亩。”
会种茶,不如“慧”种茶。在梅岭村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指挥中心,纳溪区伏金特早茶公司经理吴桂梅正通过智慧农业平台监测作业进度:“去年试点50亩,病虫害发生率从27%降到4%,特级茶比例提升20%。今年基地全面铺开,仅人工成本就省了3万多元。”
在梅岭村核心产茶区,5G基站矗立于山间,智慧茶园管理系统已接入无人机飞防数据链,土壤墒情监测站实时传回数据,物联网设备捕捉着微气候,高标准水肥一体化设施、风吸式杀虫灯等设备随处可见……这片传承百年的古老茶山,正演绎着“数字赋能、老树新枝”的生动故事。
梅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学丰看着无人机在“飞防”,感慨地说:“10年前我们靠茶叶脱贫,今天用无人机振兴。这片绿叶能泡出‘数字茶香’,靠的就是科技这把‘金钥匙’!”
“为茶科技赋能,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降低对‘天时’的依赖!”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志敏表示,该区将统筹发力茶科技、茶文化、茶产业,全力打造茶叶现代化全产业链,推动“纳溪特早茶”美名远扬、香飘世界。他还透露,目前该区正在制定《泸州市纳溪区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特早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