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2月19日清晨6点,泸县百和镇东岳村的虾塘笼罩在薄雾中。养殖户左超蹲在塘边,将浸了一夜的虾笼缓缓提起——笼底零星趴着几只青壳小龙虾,个头约拇指大小。“往年这时候,虾笼早被压得沉甸甸的了。”他苦笑着摇头。不远处,成排的空虾筐堆在塘埂上,像一组沉默的注脚,记录着这个早春的异常。
今年,泸县早虾上市较去年晚了近30天,意味着这一季销售周期缩短,这直接影响着农户收益。其背后原因是气候与苗种的双重夹击。
巴蜀鱼米之乡泸县示范区。泸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早市遇冷:虾塘边的守望与突围
“往年这个时候,泸县每天都有四五千斤小龙虾被收走,但目前每天只有一二百斤,多的时候不过七八百斤。”在立石镇下湾村,成片的虾塘水面平静如镜,干了七年稻虾养殖的刘杰感叹,今年的早虾市场真是“一虾难求”。
在泸县某水产交易市场,往年春节就挂满“早虾上市”的档口,如今偶有商贩摆出几筐小龙虾。“大虾60元1斤,价格较往年略微降低。”做了五年小龙虾生意的李明边说边翻动着手机里的求购信息,屏幕上跳动的“急购”“加价”字样,让他眉头紧皱。
泸州是四川最大的早虾养殖区,当地早虾素来是春节餐桌的“硬通货”,大部分小龙虾以每斤几十元、上百元的“高身价”飞往北上广深等市场。“今年大部分小龙虾主产区的小龙虾供应都推迟了。”左超说,“泸县、荣昌、永川、江津几个区县,都是类似情况。”
泸县早虾,以“早”闻名,往年春节期间便抢占全国小龙虾市场先机,成为农民增收、粮食稳产的重要法宝。资深水产专家、泸县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股研究员张德明认为:“今年泸县早虾上市时间较去年推迟了近一个月,预计3月初才能批量出水。”
泸县早虾价格通常每斤在30-60元不等,最高峰时能达到100多元。 洪瑜 摄
双重困境:气候与苗种的连环考验
“2024年秋冬的干旱天气是主要原因。”左超介绍,干旱天气影响了小龙虾的性成熟度,而这是并非通过补水就能解决的问题。“干旱天气,小龙虾打洞躲藏,池塘补水之后,小龙虾出洞,但是性成熟度并不够。这就导致抱卵延迟,早苗孵化也跟着延迟。”
另一方面,“今春温度确实偏低。”张德明说,持续低温导致小龙虾生长缓慢活性变差。
据悉,目前泸县稻虾田的水温在10℃左右徘徊,低于小龙虾15℃的摄食临界点。在立石镇稻虾核心养殖区,立石镇农业农村办主任谢强正在测量水温。“看这数据,比往年同期低了3℃。”
更深层的危机潜伏在产业链上游,市场数据印证着从业者们的担忧。“年前湖南、湖北等主产区的虾苗狂飙到35元1斤,即便高价也面临缺苗情况。而川渝苗种大概在26元1斤,以往只能卖到10-15元1斤,价格直接翻倍。”左超表示。
“目前全国小龙虾苗种缺口很大,早虾苗种更甚。”在宜宾兴文从事虾苗繁育的龙头企业负责人陆炎阶认为,随着全国小龙虾养殖版图扩大,市场对苗种的需求凸显。“目前虾苗繁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市场来看,按10亿尾虾苗满足10万亩养殖面积测算,即便年繁殖100亿尾也无法满足需求。”
破局之路:温室里的苗种革命
危机倒逼变革。近年来,广西、云南的新兴产区快速发展,黑龙江、吉林也在大力推广,主产区湖北尝试大棚养虾,广东的工厂化养殖试验已见成效……四川靠气候差打时间差,现在须转向技术差,掌握上游业态,如张德明等行业人员所说:“得早苗者得天下”。
在泸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正在发生。记者跟随农技专家钻进占地 1600 平方米的土塘温室。这里的温度明显高于室外,现场虽未完工,但能看到一口口鱼塘的雏形。记者获悉,大棚按24口繁育池、4个孵化池的规模设计。今年,当地将在9月正式启用温室大棚培育小龙虾苗,这在全省走在行业前列。
这一创意从何而来?“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发现,江苏早有大棚培育虾苗的先例。”张德明说,去年左超等农户开展了小规模试验且取得成果,于是今年进一步扩大规模。
另一方面,四川早虾受苗种供应限制了产业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传统露天育苗需要50天完成抱卵。去年我用温棚控温的方式,投放父母辈亲本小龙虾,将水温控制在24℃,使小龙虾抱卵周期缩短至35天。”左超说,去年虽然取得了成果,但仍有孵化难题需要进一步钻研。
“现在不是单打独斗的时候。”张德明说,泸县通过“稻田+大棚”组合,提升水温实现早产卵早出苗,走出了苗种孵化的关键一步。后期将联动四川省水产局、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通过模拟稻田环境,开展相关试验,推动小龙虾苗种抱卵、孵化提前,赢取“小龙虾苗种孵化时间争夺战”的胜利,让更多农户能“以苗制胜”,真正让泸县早虾在春节期间大规模批量上市,掌握行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