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林巧
近日,隆昌市胡家镇双龙村的乡亲们正在稻虾田里忙活。“稻田里不光种粮食,还养着小龙虾。”村民郑才富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在村里的带领下发展稻虾综合种养,收入增加了,他说:“一田双收,一亩地比起以往光种粮多挣2000多元呢。”
“我们的稻田小龙虾根本不愁销售。”提起村里的“明星产品”,徐椿森打开了话匣子:“水稻和小龙虾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生物链,该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让稻米品质得到了提升。”
徐椿森是隆昌市民政局派驻到双龙村的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后,我发现稻虾产业已经有了基础,那我就接着前任干,在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功夫。”这两年,村里依靠稻虾产业园搞起乡村旅游。2024年,全村生产小龙虾6.4万多斤,全链条销售收入800余万元,带动务工就业600余人次,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元。
“村里的小龙虾外销,原先渠道不多。”为了提升小龙虾的经济效益,徐椿森春节期间将村里的8名种养大户和12名种养散户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座谈会。“分享种养技术,共享购销渠道,抱团发展。”
当前的双龙村,年轻人外流,一部分返乡创业“新农人”则没有能力与精力耕种土地。近20个稻虾业主中,能种会种的仅占四成,六成业主对稻谷种植一知半解,将重心放在小龙虾养殖上,造成粮食减产。“农事外包”成为当前农村保障粮食安全的创新之举。
“我们养小龙虾称得上专业,但种稻谷却是外行!”在村里流转了100余亩地的稻虾种养大户张久先介绍,徐椿森将村里的种植能手、土专家、脱贫户等力量召集起来组建了农事服务队伍,提供农事外包专业服务,他不用担心种不好粮了。“专业人做专业事,农事外包后,我可以一门心思养好小龙虾了!”
“新一年,最期待的还是今年的小龙虾节!”村民卢伟说。依托稻虾主导产业,双龙村连着6年举办小龙虾节,去年还对河道、园区路等环境设施进行了改造,增加了美景打卡区、美食品尝区、摸鱼区、钓小龙虾区、挖土豆区等,融入了隆昌市全域旅游版图。2024年小龙虾节期间,全村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营业收入200余万元。脱贫户胡杨春利用自家的农房开了家炸土豆铺,一天流水就有千把元。
“村里有了较好的稻虾产业基础,今年重点开展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打造稻虾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徐椿森说,将以产业为核心,打造稻虾观光垂钓园等点位,拓展体验观光、亲子互动、周末休闲等农业新业态,充分挖掘发展潜力,让双龙村村民的钱袋子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