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杨东 文/图
2月14日,春节的余韵尚在空气中萦绕,渠县文崇镇谭坝社区的田间地头已是春意盎然。伴随着“铁牛”的机器轰鸣声,王晓华与村民们正忙着整理不久前刚收获完榨菜的土地,为播种萝卜做好准备。
“从正月初六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每天都有100多位村民自愿义务投劳,大家齐心协力,抢收了120余吨榨菜,预计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余元。”王晓华说,此前这片200余亩的河滩地因频繁遭受水淹,一度成为撂荒地。后来,社区通过土地流转整治,错时错季发展萝卜、榨菜等生长期短、市场前景好的蔬菜产业,不仅让荒地重焕生机,还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王晓华(前左)与村民一起整理耕地,准备播种。
春节前后,本是传统意义上的“农闲”时节,为何每天这么多的村民自愿义务投劳干劲十足?村民王自毅笑着揭秘,义务投劳不仅能登上社区“红榜”,获得荣誉表彰,还能积攒“积分”。到了年底,这些积分可以量化,到社区能兑换实实在在的实物奖励。完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热情,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自己与社区发展紧密相连。
王晓华坦言,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让群众切实享受发展硕果,才能将大家的心紧紧聚在一起。为此,该社区建立了完善的回馈机制,每年都会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资金,奖励本村品学兼优的学生,在重阳节等节日慰问60岁以上在家老人,为家庭困难户发放困难补助,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全村发放粽子传递节日祝福等,像这种回馈群众的公益性支出,每年不少于10万元。
事实上,此前的谭坝社区地下无矿、地上无厂,集体经济可谓是“一穷二白”,谈及集体产业发展之路,王晓华感慨万千。
2018年,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的王晓华扛起重担,带头筹资,带领社区利用荒坡荒地、流转整治撂荒地,开启集体产业发展之路。面对部分社区干部对投资风险的担忧,王晓华拍着胸脯坚定承诺:“要是钱还不上,我个人写借条,到时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还给大家……”
发展什么? 怎么发展?如何破局成了关键。通过反复研讨,综合考量自身优势,该社区因地制宜,确定以水稻和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采用“社区集体经济+业主+村民土地入股”的发展模式。
2019年,该社区集体水稻种植迎来丰收,产量达3.8万斤,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为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社区不断加大投入,不但添置了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等生产机械,还购买了稻谷烘干、大米加工等设备,建成了集体经济稻谷加工厂,基本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如今,该社区集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拥有集体产业面积700余亩,其中水稻面积400余亩、蔬菜面积300余亩,集体经济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蓬勃发展的蜕变。
在谭坝社区居民委员会,2024年度社区集体财务收支情况公示格外引人注目。指着自主经营项目收入一栏,王晓华说:“去年通过种植、加工、销售稻谷大米等,社区自主经营收入超22万元,加上资产资源等其他收入,社区集体经济收入43万余元。”
王晓华说,针对社区在家老年人较多的现状,目前正在筹办“谭坝社区养老服务食堂”,计划3月初开业,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城市一样的养老服务,为乡村振兴增添更多的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