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40年与蜂为伴 他把养蜂技术带到非洲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5-02-1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2月11日,北京时间大约11时,位于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城镇米赞特费里,当地时间是清晨6时许。记者拨通了与王顺海的视频电话,这位原四川省蜂业管理站副站长正在米赞农业职教学院的宿舍内,熟练地制作着英吉拉——一种埃塞俄比亚的传统主食。
  由于信号不佳,视频通话异常卡顿,只能隐约看见他手边放着一件养蜂防护服和几件教具。王顺海通过语音向记者解释,英吉拉是用苔麸制作的当地主食,形似小米磨粉发酵后制成的春卷,上面通常会放上蔬菜和豆糊。三口并作两口吃完后,他就要为职教学院的学生们讲解活框蜂箱的操作要点了。
  自1985年进入原四川省养蜂管理站(后随机构改革更名为四川省畜牧总站)工作以来,今年是王顺海与蜂共处的第40个年头。2023年秋天,本可以安享退休生活的他,从四川省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得知,曾经任教过的埃塞俄比亚米赞农业职教学院再次需要养蜂专家的援助。他毫不犹豫地再次踏上了前往非洲的旅程。

未命名-1.jpg

王顺海(右)讲解蜂箱用法。受访者供图

“三句话不离蜜蜂”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王顺海于1963年出生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十几岁时,他因姐夫养蜂而近距离接触到这种勤劳的昆虫,并迅速被其独特的社会秩序所迷住。他日夜观察、抚摸蜜蜂,甚至在春夏山花开放的大流蜜季节,背着蜂箱跟随姐夫上山找蜜源。为了能与蜜蜂更长久地相处,他多方打听后报考了福建农林大学的养蜂专业,毕业后成为了原四川省养蜂管理站招入的首位专业对口本科生。
  参加工作后,王顺海在成都的单位宿舍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几箱蜜蜂养在宿舍大院的空旷处。这在川渝农村十分常见,但在城市里却显得有些“另类”。
  邻居们对此颇有微词:“小孩子被蜇到咋个办?”王顺海耐心解释,他放置蜂箱的位置较为僻静,并非小区交通主干道,而且养殖的是性格温顺的蜂种。只要不故意破坏蜂箱激怒蜂群,它们就能与人和谐共处。到了收获季节,他还主动将亲手酿制的蜂蜜送给左邻右舍。时间久了,大家发现王顺海所言非虚,也渐渐接受了这些蜜蜂。
  “顺海站长平日里三句话不离蜜蜂。”同事、邻居、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赖康语气中满是钦佩和不舍。他透露,退休后,为了养更多蜜蜂,王顺海先是搬到了华阳的村里,后来又嫌蜜源不够丰富,干脆住到了邛崃的山里。“不少邻居都说,听不到嗡嗡的蜂鸣,反而有些想念呢。”

“是我把他想浅了”
  在赖康看来,王顺海职业生涯数十载,走遍了四川的高山深谷,他最为重视的工作有两项:一是教农民养蜂,二是寻找巴蜀地区不为人知的优异蜜蜂遗传资源。前者帮助农民每年增加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的收入,后者则为四川的蜜蜂科研和蜂业发展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此前,本报题为《振兴川蜂 2160只中蜂蜂王飞进寻常蜂农家》的报道,讲述了四川蜂业专家历经多年,深入无人地带探寻蜜蜂良种踪迹的故事。赖康说,王顺海就是该项工作的直接推动者和带头人之一。
  “早几年去甘孜藏族自治州高山上收集蜂种时,山路崎岖、没有硬化和防护,非常危险。但王顺海不仅不怕,还敢下来推车。”省畜牧总站专家黄枳腱说。最让她捏一把汗的是2022年冬天,还有3个月就要退休的王顺海依然冲在采集特殊品种“黑大蜜蜂”样本的一线。即使过程中不慎从山坡滚落、摔伤腰部,花了数月才恢复,他也毫无怨言。
  退休后“闲不住”的王顺海被返聘担任技术顾问。有一天,他突然在办公室里背起了英语单词,和年轻同事们进行大段的英语对话。
  省畜牧总站蜂业科专家谢冬雨有些惭愧地说:“以前看到他奋力学英文,还以为是为了去探望远在加拿大的女儿。直到他入选援非专家的通知发到单位,我才知道,年过花甲的前辈再次精进英文,是为了把我们的养蜂技术教给更多的非洲农民。是我把他想浅了。”

未命名-1.jpg

王顺海帮助学生穿防蜂服。受访者供图

养蜂助力非洲农民增收
  王顺海告诉记者,因历史原因,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至今仍有不少农村居民食不果腹。“如果他们学会现代化养蜂技术,一箱蜂年产20斤蜂蜜,换来的苔麸足够一个四口之家一周的口粮。”事实上,早在2001年1月至2003年7月,他就曾来到这个地方任教。
  据他观察,现代化养蜂技术在米赞特费里难以普及,与当地蜂种的特性有很大关系。当地最常见的蜜蜂是“非洲杀人蜂”,虽然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建设有益,但攻击性强、对人畜伤害大。
  这次去非洲,他发现当地其实还有一种本土山地蜜蜂,颜色比“非洲杀人蜂”更黑,个体稍大,但性格相对温顺。当地人将手工制作的“棒棒巢”放在树上,等待这种蜂群自来筑巢繁衍酿蜜,再等到大流蜜季节收获蜂蜜。
  这是全球常见的传统养蜂方式,虽然操作便捷,但产量不可控。王顺海计划为当地的蜜蜂量身设计新式活框蜂箱。
  “在非洲,妇女可以从事的产业选择很少,但现代化养蜂不用远离家庭,劳动也相对轻松。”王顺海说,自己也是农民的孩子,他希望更多的非洲农民能掌握养蜂技术,为全家人增添一个增收的选择。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