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珂 李晓丽 张必柱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至人间草木知。立春的和风刚与广袤蜀乡油菜新麦擦身,雨水的滋养也在农人翘首中蓄势。这是一年中最珍贵的时节,大地正在酝酿一场盛大的苏醒。
春为岁首,农堪行先。春耕备耕、早春生产,是大地复苏的华彩序章,是人与自然共舞的生动实践。年节里一番休整后,我们再上田坎,看阡陌里春耕备耕气象万千。春风轻拂,率先吹响田野间犁铧的欢歌。
“小红、小蓝、小黄,稍息、立正、听指挥……”2月5日,遂宁市奉光荣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奉欢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两张靓照并配文,图文结合一阅,她下达指令的几位对象并非真人,而是多台色彩艳丽却经久耐用的新型农用机械。
虽说还没到春玉米播种的时间,但对于从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多年的奉欢来说,“备战”已悄然开启——逐一检查农机零件、确保各部运行如常,抢抓晴天旋耕翻地、为保用水开沟挖渠。桩桩件件,无一不在为新一年粮油高产夯基固本。
“春耕备耕事关全年丰产‘开门红’,半点马虎不得。”拭去细密汗珠,又在脸上留下劳作手套的浅浅灰痕,奉欢手上动作不断,年复一年的生产造就熟能生巧,事必亲为的行动刻画耕者本色。
千里外,水田尚未见稻影,已听取蛙声一片。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务子田村官田组,村集体牵头集中流转建成的32亩稻蛙种养基地,周边都用竹竿和网纱拉起了围栏,田中灌满了水。去年秋冬还是团团蛙卵,渐渐在阳光的照耀下孵化成蝌蚪,转变成稻蛙。
村里引进的稻蛙同田共养,是种绿色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通过田间种稻、蛙吃稻虫、稻遮蛙阴、蛙粪肥田,实现稻谷无化肥、无农药种植,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提高综合效益和水稻品质。
“3月插秧,稻与蛙一起生长,可在夏季同时成熟。”务子田村党支部书记周贵禄背手巡田、心中默算:每亩稻田收获水稻600余斤、蛙4000余斤,亩产值6万元以上,以土地形式入股的村民,每亩稻田将分红4000元以上。
几乎同一时间,从事养蜂37年的徐友成驾驶一辆塞满被褥、行囊的面包车,领着两辆共装了400多箱蜜蜂的大卡车,自云南丽江起顺着京昆高速从雷家出口驶出,转场抵达新一年“追花夺蜜”之旅的第一站——四川简阳。因为这里,油菜花即将大面积盛开。
在不同地方,油菜又有芸薹、菜籽等叫法。很多人只知它是油料作物,却不知晓它还是开年后第一宗大蜜源。四川凭借超2000万亩的油菜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一,四川油菜“铁打蜜源”的名号也因此盛名在外。
“每个春季,我回到四川,借油菜花酿出当年的‘第一口甜’。”繁忙嘈杂的蜜蜂嗡嗡声里,徐友成将一个个蜂箱从卡车上卸下。以摇曳的春花为背景,这位资深蜂农满怀期盼的笑容,似乎比蜜更甜。
乡村振兴这部大片里,卡车总是用于画面切换转场的蒙太奇“相似体”。这段时间,总有大大小小的高山蔬菜运输卡车,从宜宾市筠连县高坪苗族乡英雄村发出,奔赴全国各地。
“去年秋粮一收,我们紧接着利用冬闲地种植榨菜、青菜等蔬菜。”英雄村党支部书记黄华介绍,乡上大力发展“粮烟蔬”轮种已成新风,包含英雄村在内,全乡种植榨菜1000余亩,亩产量超过5000斤,按最低收购价0.4元每斤算,亩产值超过2000元。
最让乡亲们感到振奋的,还是近年来乡政府引进的榨菜企业,在高坪苗族乡修建榨菜厂及配套设施,利用“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兜底收购服务,想办法让村民种得好、卖得掉,让冬闲地成为村民的“聚宝盆”。收益有了保障,下一季粮食生产才“更有劲”。
镜头再切换到邛崃。固驿街道开元村百亩连片麦田里,数台大型无人机往复飞行,将小麦“一喷三防”药剂均匀地喷淋在麦苗上。同时,其他田间还有多台小型农用机械在作业,它们伸着长长的双臂喷药管。
“眼看着小麦将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这个阶段是主要病虫害高发期。”去年参加四川“天府粮仓·百县千片”高产竞赛并评上四川首届“粮王”的邛崃市牟礼开元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祥告诉记者,现在正是开展小麦“一喷三防”的关键时期,他和同事们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为孕育下一场丰收,“再忙也值得了”。
从半空俯瞰,早春,这片土地从冬眠转向苏醒的微妙过渡期——深埋的根系、腐烂的落叶,都在等待着重见天日。它们将化作养分,滋养新生的嫩芽。风里还带着些许寒意,但阳光已经变得温柔。它抚过新翻的泥土,抚过农人粗糙的手掌,抚过那些即将破土而出的生命。
事务各相异,农心却相通。乍暖还寒的时节里,气温回升但未燥热,雨水渐增却不泛滥,恰是唤醒地力、向下扎根的最佳时机。在一年中最富希望的紧要关头,“三农”从业者们深知时节之重要,以勤劳的双手,将一粒粒“种子”播撒,在不同产业的沃土中勾勒早春的犁痕。
每一滴汗水都是对未来的承诺,每一寸耕耘都是对丰收的期盼。今日,以春风为礼、花开为信,愿世间美好,都与辛勤者缓缓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