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文/图
近日,记者乘车从内江市区出发,沿着高速路往西南方向前行,来到了该市市中区凌家镇。
这是个典型的丘区镇,地势高低起伏,路边种着蔬菜、小麦,一块块小田零星散布在坡地上。车行至当地花红村8组,放眼望去,小田已被改大,三台大型挖掘机正在地里作业,不时发出隆隆的轰鸣声。
挖掘机正在剥离土壤耕作层
“正在建的,是我区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希异说,“项目招标是去年底完成的,冬季刚好是施工黄金期,所以我们得加紧施工。”
该区地处盆地中南部,人均耕地面积仅0.8亩,水田在耕地总量中的占比不足 30%,坡耕地又以二台地、三台地居多,耕作条件较差。过去种地全靠人工,季节性撂荒偶有发生。
“因此,我们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土地承载力、生态容量等要素,力争做到优化空间布局、科学施工。”项目总工程师、来自中铁六局的技术人员田子悬介绍,所谓的优化空间布局,实际就是“小田改大田”,即立足“宜机化”,将过去平均不足一亩的小田,改造成规范的大田,保证面积在3-5亩之间,可完全承载小型农机下田运作。科学施工的第一步,则是要避免粗放的土地调形,保护土壤耕作层。
当天,在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一台台挖掘机正将一斗斗褐色松软的土壤从地里挖出,堆放在旁边不远处。
“这个程序为表土剥离。所谓的‘表土’就是土壤耕作层,是作物根系生长的地方。”经测算,田子悬他们发现,凌家镇坡耕地耕作层大概在20-25厘米左右,所以在实际施工中,他们要求表土剥离深度不可超过25厘米,“表土剥离后,就要‘取高补低’,将过去细碎的小田平整成一整块大田,并重新填埋表土,再进行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而按照省上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平两通三提升”的要求,相关的路、渠配套也在同步进行中。
“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耕作条件,以花红村为例,村民们可在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种植玉米并套作蔬菜,不仅藏粮于地,还增加收入。”曹希异告诉记者,2025年该区高标准农田项目涉及凌家镇、龙门镇等5个镇街的40个村,共计3.7万亩。按照项目进程,须在3月底前完成田土改造。所以,当地建设进度一直未放缓。“人勤春来早嘛,我们是按需而建,为用而建,并力争做到干一亩是一亩,干一亩成一亩。”曹希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