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春华)“在这次省人代会召开的前一周,我们黄包山村供销合作社给91个社员分红10万元,平均每人1100元,让‘看得见’的村集体经济变为了‘摸得着’的百姓红利。”1月24日,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成都锦江大礼堂举行。省人大代表、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黄包山村党委书记匡子宣走上“代表通道”,分享了黄包山村通过产业发展,由“空壳村”变成集体经济强村的故事。
“以前的黄包山村,除了传统农业外没有别的产业,是个典型的‘空壳村’。”匡子宣说,她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后,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其他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得好好哟,为啥我们村就做不到呢?”
匡子宣
村民的呼声就是人大代表努力的方向。匡子宣和村两委开始调研和外出学习,向市场要计策,向成功村学经验。
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黄包山村有自己独有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紧邻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食品园区,园区企业每年需要大量的高粱和大豆。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盘活变现?匡子宣和村两委商议后决定,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为村民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
到2020年,全村已建成大豆示范种植基地1000亩、高粱示范种植基地1500亩,每年能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大豆20万斤、高粱30万斤,村民每户每年增收2000元。村民们的信心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合作社的效益也逐年攀升了。
匡子宣带领村两委趁热打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购置机械、开办建筑公司、提供劳务服务、承接园区内项目建设,他们探索出“固定资产收租金、外包服务获佣金、承接工程挣薪金、入股企业分股金、发展产业得现金”的“五金”发展模式。2020年至2024年,黄包山村村集体经济连续5年收入超过100万元,带动全村80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空壳村”变成集体经济强村。
“还记得村民领到分红款的那一刻,现场一片喝彩。那一瞬间,‘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匡子宣说,她将继续努力履职尽责,和村两委一起,把黄包山村建设得更好,让村民的腰包鼓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