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在尽可能减轻所研究动物痛苦的前提下,1月19日,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研究员顾以韧师生团队身着白大褂,操起手术刀,开展了团队2025年的第一场藏猪科研屠宰。
春节临近,畜牧兽医学专业的顾以韧带着一些研究生“杀年猪”。更喜人的消息是,该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李明洲教授团队合作论文《杂交猪单倍型水平的三维基因组图谱构建》入选2024年度畜禽遗传学领域高影响力论文。“通过与川农大联合研究,我们发现,通俗来说,猪肉风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顾以韧介绍。
在手术台前,团队的核心专家、博士刘鹏亮和罗淦,正全神贯注地分别指导着学生们进行样品的采集工作。
刘鹏亮说,面前这些藏猪是不同父母本杂交后产生的新品种。看似重复的采样行为,其实是提取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组织,用于开展实验、进行观察,这样才能为后续论文的撰写提供原始数据。
而这个“吃肉”环节,是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专家们需亲自品尝并细致体会实验对象的肉质和风味。直观地感受和体验,有助于专家们明确后续科研工作的具体方向,还能在养殖环节为养殖主体提供更加精准、科学的管理建议,从而有效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关于论文,专家的解读是,该项研究成果在于明晰了更改哪些基因或基因组合,能让猪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让回锅肉更加鲜香、猪大肠更加Q弹;可以让猪吃更少的饲料、长更多的肉,或者面对某些疾病更有抵抗力。
“换句话说,就是帮助消费者吃上更美味的猪肉,养殖户养猪少操心。”顾以韧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专家团队将继续探究,加速优质高产猪新品种(系)的培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