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2025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多项重要举措,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及特色产业发展,对此,省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达州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内环线。(资料图)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加强地方猪种业保护
省人大代表、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启动川种振兴三年攻坚行动”和“培育畜牧万亿级产业链”格外关注。此次他带来了《关于加强地方猪种业保护及产业化开发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
张育贤说,他投身四川地方猪“青峪猪”保护及全产业链发展已超过16年。通过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青峪猪”新品种的育种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长期的高投入保种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生产经营压力。
因此,他呼吁政府提高地方猪保种经费补贴,并出台扶持政策,如通过国企对民企的混改、设立地方猪品牌建设专项奖励基金等,以促进四川地方猪产业的稳健发展。
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养护
与此同时,省人大代表、达州市通川区江陵镇千宁村党支部书记张翅,对报告中提出的“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8000公里”频频点头。此次他带来了《关于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投入的建议》。千宁村作为达州最偏远的乡村之一,近年来虽然发展了猕猴桃、黄精等特色产业,但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张翅说,许多村道修建时间已超过10年,且缺乏排水沟渠,导致汛期路面损坏严重。此外,30户以下自然村通硬化路缺乏政策支持,也制约了这部分自然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他建议省、市部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确保30户以下自然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推进,并提高省、市两级养护经费补助标准,将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纳入补助范畴。
发挥职业院校培育人才作用
此外,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安州区圣康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刘玉华,对报告中提出的“做好‘土特产’提升附加值大文章”深表认同。他认为,发展“土特产”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支撑。此次他带来了《关于职业技术学校要在农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上发力的建议》。刘玉华说,当前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但乡村中熟练掌握智能化、智慧化技术的人才稀缺,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农产品效益低。他建议,绵阳的职业院校将农村青年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只有吸引农村青年技术人才学成归来,农村种养业的发展才有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