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周金泉 文/图
新年伊始,返乡创业的洪雅种粮大户张雪勤实现了一个心愿。
原来,张雪勤一直想尝试种植一种受烧烤店、火锅店欢迎,还可加工成开袋即食食品的“珍珠”马铃薯(俗称“小马铃薯”),却找不到门路。后来,张雪勤结识了四川薯类创新团队的专家,经专家牵线搭桥、积极引种、因地制宜制订技术方案,四川首次“珍珠”马铃薯小区栽培试验,已在其基地徐徐开展。
张雪勤(左一)在给农田管理人员讲解管理要点。
梦想照进现实 扩种指日可待
1月15日,在洪雅县止戈镇五龙社区四川云三斗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田成方,垄成行,有的还覆盖着地膜。在区区1亩的地块中,竟采用了多种栽培模式。原来,不久前,负责人张雪勤“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四川首次“珍珠”马铃薯小区栽培试验的示范户。
张雪勤在试验田一边走一边看,一边为种薯冒出一个个米粒大小的芽头而欣喜,一边又告诫农田管理人员:“你们看这里,垄上覆盖种薯的谷壳湿度明显达不到要求,这不利于出芽。虽然有专家在指导我们,但你们隔三岔五也要留心观察,及时补水。”
张雪勤此前在云南种过多年的马铃薯,2022年返乡创业,在止戈镇五龙社区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种过水稻、种过油菜,还办起了大米加工厂。“我一直想寻找那种可以作为小食品加工的、像鹌鹑蛋大小的小土豆来进行规模种植,这种小土豆在烧烤店、火锅店都卖得好,很有市场。”张雪勤说,“但是几年来,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专用品种。”
令张雪勤没有想到的是,去年10月,她在成都参加一个农业经理人高级研修班时,结识了四川薯类创新团队机械化岗位专家刘小谭。当时,刘小谭在课堂上为学员培训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坐在前排的张雪勤就提出了想规模发展小土豆的想法,刘小谭也爽快地答应给予指导。
两个多月以后,这事儿办成了。1月9日,在刘小谭等专家一行的指导下,四川首次“珍珠”马铃薯小区栽培试验在张雪勤的种植基地拉开大幕。
“这些小土豆采用‘中薯早36’‘中薯早46’‘中薯早30’三个品种,都比较早熟,个头也比较均匀,可以实现多次采摘,预计亩产有1500公斤。为了筛选出哪种栽培模式好、哪种适合机械化,还采用了至少5种栽培模式。我相信从中定能找到一个好的栽培模式,到今年秋季我准备扩种到500亩以上。”张雪勤说,“而且,我们现在已经对接了洪雅本地的一个食品加工厂,从4月底开始就可以供货。”
专家助力 机械化种植未来可期
“实际上,我们认为的‘珍珠’马铃薯,应该是有乒乓球大小的。如果仅仅是鹌鹑蛋那么大,说明它还没有长成熟。”自从刘小谭爽快答应了张雪勤的求助后,就查阅了很多文献、论文等资料,结果发现国内对“珍珠”马铃薯的研究甚少,甚至根本就没有专用品种,刘小谭说,“要想马铃薯达到理想中的大小,就要选择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否则,早采虽然能使土豆变小,但它却还没有长成熟。”
于是,在刘小谭和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专家汤云川的努力下,从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张家口基地调来了“中薯早36”“中薯早46”“中薯早30”三个品种共计2500斤种薯,其特点就是早熟,比通常的中晚熟品种提早30至50天采挖上市,个头均匀,而且口感好。
同时,农机专家刘小谭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借鉴省外一种纯人工种植的马铃薯基质覆盖多次收获的设施栽培技术,加以改良,融入了在整地、起垄、网上覆土、隔网铺放等环节实现机械化的设想。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一套详尽的《马铃薯小薯生产试验方案》《小薯栽培方案》就制订了出来,成为示范户的实战宝典。
据刘小谭介绍,四川薯类创新团队与张雪勤合作开展的试验,首先是在土壤层上面铺一层有网孔的隔网,然后在隔网上摆放种薯,用谷壳、基质或基质与谷壳、泥土等的混合物覆盖,最后盖上银黑地膜。这一种植方法日常做好保温保湿,就可静待出苗了。
“用隔网的好处是,马铃薯的根扎进网下的泥土,而隔层之上的茎结土豆,这样收获的土豆比较干净,大小可以得到控制,土豆也可收获3—4次。”刘小谭说,“另外,我们这个试验还采用了泥土、谷壳、基质等不同的种薯覆盖进行对比试验,就是想在下一步为业主减少基质的用量,降低种薯覆盖物的成本。”
不过,令刘小谭遗憾的是,这次“珍珠”马铃薯小区栽培试验实在太匆忙,除了整地是机械化之外,其余环节全是人工。若要实现起垄、网上覆土、隔网铺放的机械化,只能等到下一季了。
据了解,当初专家们调来的2500斤种薯,张雪勤除了用800斤参与小区栽培试验之外,其余均按照以前的栽培模式种在了自己的大田。因为,她想知道,怎样才能种出迎合市场需求的、心仪的“珍珠”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