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虽已是寒冬,但这段时间,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伏龙村的农田里,天天都能看到农机大户张义超驾驶拖拉机在田间纵横驰骋。所到之处,谷桩翻飞、泥浪滚滚,为来年水稻丰产增收打下基础,也构成了一幅“铁牛”奋蹄守“粮仓”的生动画面。
拖拉机来回平整稻田
新乐镇是纳溪区的农业大镇和重要“粮仓”。近年来,新乐镇针对村里外出或进城务工购房劳动力增多、留守老人在种田上受体力所限耕种吃力的实际情况,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将小田变大田、小土改大土,修缮田间生产便道,以适应机械化生产作业的要求。同时,借助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鼓励返乡创业的种植大户走机械化的科技种田增收路。伏龙村的返乡农民张义超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45岁的张义超,在外务工时,就曾从事过几年的拖拉机作业,并考取了驾驶证。2020年2月,返乡创业的张义超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出资9万多元购回了一台带着犁铧和耙子的拖拉机,同时承包了近100亩稻田作示范,让村民们目睹拖拉机作业的高效。
今年67岁的张昌富是伏龙村留守老人,家中的5亩稻田每年春耕和再生稻收割后翻耕是他较为头疼的一件事。如果请人工耕种,除去各种成本,一年下来还要倒贴几百元。2022年开始,张昌富就请来张义超的拖拉机翻耕。令他高兴的是,尽管当时杂草高过人头,农机仅用不到2个小时就将杂草碎入泥田里,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如果换成以往水牛来耕种,别说2个小时,2天、3天都完不成。”张昌富说。
“使用拖拉机耕作改变了以前人挖牛耕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土地也更松软平整,既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让老百姓看到了科技带来的便捷,也为种植面积大、种植成本高的村民带来了方便。”新乐镇人大代表粟代玉说。今年,该镇秋收后蓄留的6000亩再生稻,由于有了拖拉机等现代农机助力深耕作业,亩均产量达400多斤,亩均新增收入超过600元。
近年来,新乐镇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良种良法,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实现粮食增产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