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小波 赵宇 文/图
青山远黛,柑橘飘香。蛇年春节临近,在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马桥村“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打造的1000亩柑橘产业基地里,一个个金灿灿、沉甸甸的柑橘挂满枝头,微风吹过,阵阵橘香弥漫在整个山坡林地。
游客在马桥村柑橘产业基地采摘柑橘。
1月12日,笔者走进该村柑橘产业基地,放眼望去,有的村民在橘林里忙着采摘、搬运、分拣和装车;也见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游玩拍照,沉浸式体验采摘的乐趣。“这里种植的柑橘,绿色生态、果品优良、汁多味甜,深受消费者和游客青睐,通过电商平台和实体店,大部分销往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柑橘基地负责人郭学军笑容满面地说:“今年是挂果初年,产量预计近100万斤,若畅销,产值200多万元没问题。”
据了解,以前由于该区域60%以上的土地是撂荒、贫瘠地,传统农作物不宜栽种,导致农民难以增收致富。产业是致富关键,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合面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因村施策引导马桥村利用山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老板和社会资金,以村企结对“联姻”,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公司+专合社+企业+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沃柑、塔罗科晚熟血橙和特色桃李等“甜蜜产业”和“美丽产业”,让昔日荒山撂荒地变成林果满山的“金山银山”。
“有企业帮村联村就是好,老板带着我们种柑橘,不仅美化了山梁子、盘活了撂荒地,还能增加我们的收入。我去年尝到了种植的甜头,今年我准备扩大种植规模。”马桥村6社村民刘敬奎说。据统计,仅种植柑橘一项,村民户均每年可以额外增收近5000元。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道容介绍,马桥村经果林由村集体公司牵头,在合面镇商会牵线搭桥下,通过以商招商,土地直接流转和入股分红等形式,引进企业和业主进行专业化管理,经果林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2.6万余元,带动 50 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每月人均可增加务工补贴2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