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柯学 李亚轩 特约通讯员 张立祥
1月4日清晨,从成都回家过年的杨佰佳推开窗户,举目远眺,万亩茶园,一幅幅美景尽收眼底;不远处的青芽湖,只见不少游客在景区内游玩,一群水鸟潜入水中觅食,时而惊起,一溜烟似的飞向远处,成为游客快门下优美的镜头。
“爸、妈,我决定春节后不去成都上班了,留下来和你们一起干。”陶醉在美景之中的杨佰佳转过身来,郑重地对父母说。杨佰佳是平昌县金宝街道办事处石庙村人,2014年大学毕业后到成都工作。
“欢迎回家一起干!”母亲田玉华与父亲相视一笑,对杨佰佳说。
这次返乡过年,让杨佰佳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小木屋里住着的,之前是家人,而现在是来来往往的游客。
杨佰佳家离金宝山浙川文旅产业园很近,他们开了一家民宿,并种了五亩李子树,前来吃饭住宿的游客络绎不绝。“民风淳朴,饭菜可口,环境优美。”当天,来自达州的游客陈全清说。
庭院里大红灯笼高高挂,惠兰花、杜鹃花、长寿花等年宵花竞相绽放,秋收时节留下的玉米棒、大蒜、红辣椒悬挂在木质结构的房屋上,喜庆又温馨。田玉华在厨房给游客烧菜、做饭,杨佰佳给母亲打下手。
“没想到家里的变化这么快,妈妈都成为旅游界的达人了。”杨佰佳夸赞道。
“今年的托底性帮扶工作开展得好,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去年,仅民宿和李子的纯收入就有5万多元。”田玉华说,金宝山浙川文旅产业园的修建,为石庙村和整个金宝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300名村民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生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杨佰佳接过话茬说,“县委县政府抢抓托底性帮扶工作机遇,增强‘造血’功能,利用金宝山的生态旅游资源,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了生态休闲体验式的观光旅游产业,整个金宝山里完善了花间游步道、竹篱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周围的环境好了,我们的金宝山已经是川东北有名的网红景点了。”田玉华自豪地说。
正说着话,石庙村党支部书记潘盛平给杨佰佳一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以后家里的李子和村里其他农产品都可以申请通过平昌大西洋贸易公司帮忙销售。
“平昌大西洋贸易公司,是平昌与四川大西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的一家贸易公司。今年,就帮助销售平昌农产品200多万元。”潘盛平高兴地介绍。
“乡村振兴,关键是育产业。”潘盛平说,平昌县用好用活托底性帮扶工作这个机遇,加快推进产业培育做强,实现了以托底性帮扶工作带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具体到金宝山浙川文旅产业园来说,距离县城仅4公里,平均海拔700余米,是平昌县着力打造休闲康养的最佳宜居地。”潘盛平介绍,整个金宝山除了有旅游业,还重点发展茶产业。全县在邱家、三十二梁、云台、笔山等15个镇(街道)85个村(社区),采取“公司+专合+基地+农户”的模式,共种植茶叶10万亩,带动7.2万户、22.6万余人受益。
“家乡发展的天地越来越宽广!”杨佰佳表示,选择留在家里创业,可以将自己的见识与政府出台的政策及村子的发展趋势结合在一起,让自家的民宿和李子产业不断发展升级,让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