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琴 摄影报道)眼下,内江市东兴区白合镇报恩寺村的100亩天冬迎来采收期。
田间地头,空气中弥漫着独属于天冬的清香。一团团夹杂着新鲜泥土的天冬被挖机翻土而出,近百名村民们散坐四周,将挖出的天冬进行拾捡、除泥、装袋等工序后,集中运送到指定位置存放,等待装车销往广西的加工厂。
“我们是从2024年10月底开始采收的,这产量真的达到预期了,一亩能有6000至8000斤。”内江市侨雨种植专合社负责人周萍对这个“天冬田”的收成甚是满意。
村民采收天冬
周萍从事中药材种植行业多年,她凭借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不断调整种植品种、优化种植技术,逐步将天冬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带动当地近百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7年我们流转了100亩地,最开始种的是黄精和瓜蒌,后来看好天冬的市场前景才改种的。2020年底就开始筹备,2021年3月正式种下这些天冬,三年的等待,今天终于迎来了好收成。”回想起种植的变迁,周萍满是感慨。
66岁的王明英来自白合镇华山村,她动作娴熟地剪着天冬。“我去年10月就来基地采挖天冬了,已经领了3回工资,有2200多块了,多少能补贴家用。”王明英笑着说道,家里有五六亩庄稼,还养着兔子,农闲时她就来这里劳作。
桐麻村56岁的邹秀英加入采摘队伍的时间不长。“12月才来剪天冬,之前家里农活太多了,挖红苕、晒粉,忙得脚不沾地。”邹秀英手脚麻利,“不过我干活可不慢,有一天挖了298斤,一般也能挖200多斤。”她从家到劳作地走路二三十分钟,对于这份能在农闲时增加收入的工作,她很是珍惜:“趁着有空来挣点钱,日子也能过得更宽裕些。”
“平常有20余人在基地参与天冬的种植和日常管护,现在采收期需要很大的人工,高峰期有120余人在基地采挖天冬。”周萍介绍,现在这些天冬都销到广西的加工厂,能加工成天冬饮片,亩利润能有一万多元。
报恩寺村的百亩天冬丰收,只是东兴区天冬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东兴区已建设天冬生态种植基地50余个,天冬种植基地综合利用撂荒地1万余亩,吸纳本地脱贫群众等6000余人就近务工,核心村外出务工群体回流比例达到20%左右。
同时,东兴区借助国家、省、市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东风,深度挖掘道地药材资源,大力发展天冬产业。天冬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川冬1号”新品种诞生,一系列产业成果让人瞩目。
2025年,东兴区将在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发力,持续推动天冬产业迈向新高度。在产业发展上,一方面聚焦 “一产”,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改良品种等手段提质增效;另一方面精研“二产”,依据产业特性与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加工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在品牌推广层面,积极拓宽宣传路径,提升天冬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发展动力方面,强化科技赋能,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