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勇 陈环宇 文/图
在平静的精养鱼塘里,生态养殖的甲鱼正在冬眠,金堂县竹篙镇九龙社区三组村民袁惠文,在忙活了大半年后,他买了一辆新车来“犒劳”自己。
去年罗盘书院组织的村晚表演,让白果街道罗盘村二组的周小凤记忆犹新,“听到特型演员讲‘深圳发展起来了,以后你们这里也要这样发展’,感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
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成都市金堂县因地制宜,推动大美乡村与现代都市双向奔赴,通过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文化引领,着力拓展乡村富足富有的共富新路径,让乡村与城市的联接更加紧密。
九龙社区甲鱼生态养殖基地。受访者供图
九龙社区
兴起西南最大甲鱼基地
一方水土兴一方产业。竹篙镇红花水库流下来的弱碱性水,被行业专家幽默地称为“天然抗生素”,非常适合甲鱼的生长。袁惠文2010年从父辈手中接过养了近二十年的鱼塘,通过自繁自养,如今鱼塘年产值已达200万元。
九龙社区养殖的甲鱼品种是中华鳖的西南品系黄沙鳖,由于采用半年生长、半年冬眠的生态养殖模式,虽然生长期比温室饲养的时间长一倍,单只甲鱼长到两斤重需要四年时间,但品质明显要好得多。“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用的甲鱼,就是我们提供的。”四川聚农智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敬对此很是自豪。
“稻鳖养殖,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渔,渔粮共赢。”马敬原来从事羊肚菌、铁皮石斛等特色产品销售,由于看好九龙社区生态甲鱼的发展前景,来这里投资建养殖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
该公司建成的甲鱼良种繁育基地,在西南排名第一,总面积有120多亩,成熟的甲鱼在5月-9月会自己爬进覆盖着沙子的产房产蛋,一年产5-7次,一次10-15枚,平均每只母鳖年产蛋100只左右。
针对甲鱼生长周期长的特点,马敬以做强销售为引领,为合作开展稻鳖共生的养殖户提供优质鳖苗并回收产品,让他们当年就可以见到成效。据马敬测算,每亩稻田放1斤左右的甲鱼100-200只,每季农户可增收1500-3000元。
为了推广稻鳖养殖,该公司不仅建起了示范田,还在行业专家指导下根据当地丘区田地不规范的特点,设计了几种改造模式,比如2-3亩的稻田,就对角开沟;20-30亩的稻田,就开挖环形沟。稻田养鳖不仅环境适宜,里面的有害生物福寿螺和小鱼小虾等也都是甲鱼的美食,甲鱼的粪便、钻泥活动等也利于水稻的生长。
该公司2024年完成育鳖苗300万只,2025年计划在金堂推广1000-3000亩稻鳖共生养殖。同时通过进入成都商超、宰杀好给办席的农家乐送货、进行预制菜加工等,扩大甲鱼的消费规模。同时,九龙社区集体经济通过入股该公司,也带来每年30万元以上的分红。
胡宏明对罗盘村发展充满信心。
罗盘村
书院文化引领乡村发展
背靠龙泉山,面向沱江水,冲积形成的白果街道罗盘村被称为沱江第一湾,江对岸就是生机勃勃的淮州新城。
罗盘村近年来声名鹊起,得益于一段特别的缘份:该村有村民在四川远近文化有限公司工作,公司老总、成都市金牛区作协主席杨君伟偶然来到这里,便“一见钟情”。不仅在员工闲置的宅基地上建起了罗盘书院,还挖掘这里的文化资源,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罗盘书院是离庄稼地最近的书院。”为重振罗盘村乡土文化,罗盘书院和罗盘村委会共同打造公益文创项目,建起了史志阅览室、文学与文创基地、梦工场、文轩乡村阅读美空间、小白课堂等多功能场馆,通过自备、购买、捐赠等多种形式,收藏各类图书万余册,并在这里免费辅导当地孩子学习书画。
“沱江第一湾,淮州后花园。”围绕这个主题,该村联合罗盘书院走访考察、搜集整理,通过“水码头、谷堆上、后花园”三个篇章,通过墙绘打造罗盘村文化景观,让从前光秃秃的水泥墙面变成会“说话”的民俗文化宣传窗口。
“乡村记忆童年印,历春秋,粮满囤。捉鱼抓鸟捕蝉虫,现代田园诗意酝。”这是诗人纪廷孝为罗盘十景之“诗意田园”填的词,通过书法家杨君伟书写配画,别具一格。罗盘书院策划推出的罗盘十景,还包括百年码头、林盘天趣、竹林人家、红石浅滩等,均有纪廷孝配的诗词和杨君伟的书画,成为罗盘村一张独有的文化名片。
罗盘书院经常组织文化活动,比如举办“沱江文化主题研讨会”、《盛世箴言》田园阅读会等,还义务为罗盘村策划举办村晚,并请来特型演员、川音教授、专业杂技演员等友情演出助兴,今年的多彩活动安排也已提上日程。
在书院文化的引领下,罗盘村的影响逐渐扩大,发展的底气也越来越足。罗盘村党总支书记胡宏明欣然介绍,已请专业团队对全村进行了规划,村集体经济投资200万元修建的木林语温泉民宿已请专业的公司在试运营,计划来这里发展农家乐、露营地、烧烤、婚纱摄影、围炉煮茶等的客商不少,正通过认真洽谈,希望能引进自带流量与客人的专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