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玉洁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左杉 文涵
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迫切需求,更是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近日,“农本照耀 丰收天府”市州调研行活动组走进巴中市平昌县。近年来,作为全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平昌县成功实现了村镇供水一体化和“同网同价”改革等重大民生工程,让曾经“靠天吃水”的农村群众用上了“放心水”。
城乡一体化供水后,农村居民用上方便、舒心的自来水。
村镇一体化供水
仅用七个月,村民就喝上了好水
平昌县地处山区,海拔落差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问题尤为突出。
在该县大寨镇,这个曾经被形容为“山是陡坡,地是薄壳,十天不下雨到处没水喝”的地方,每逢干旱季节,用水就成了困扰当地居民的头等大事。
“以前,吃水很困难,每天晚上都要去等水,有时候还等不到。全镇人就靠着一口井,很多人挑不上水,就去其他地方拉水,也有人花钱请挑水工,两块钱一挑。”该镇村民苟利华回忆起曾经的用水艰难,感慨万千。
“过去,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供水公司,供水管道、方式、价格各不相同,导致供水状况千差万别。”该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张诏介绍。
为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2019年,平昌县委、县政府决定实行全县村镇一体化供水。
整合城乡供水资源,成为首要难题。2019年3月,平昌县组建了四川泓源常青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服务。平昌县供水工程建设全面铺开。
“我们详细分析了每个区域存在的问题及供水工程布局方向。”该公司负责人谢波介绍,面对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季节性供用水矛盾突出等问题,他们采取联网扩网、实施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标准化改造、配备单户水质净化设备等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同年9月底,全县供水设施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实现了“厂、网、户”三项建设一步到位。在这短短7个月里,全县共建成供水总规模4.5万吨的水厂3座,扩能改造水厂2座,铺设骨干管道430余公里,覆盖31个乡镇、366个村。农村集中供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2%,城乡日供水能力达到12.2万吨,且水质全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村镇供水一体化的实现,为平昌县带来了一系列积极效应。供水管道的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还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平昌县先后向重点产业区域新铺设骨干管网57公里,带动茶叶、花椒等落地加工企业136家,规划新建规模生猪养殖场11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加速形成。
平昌县村镇水厂
“同网同价”改革
降低农村居民用水成本
水厂配备、管网畅通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完成后,如何让平昌县群众放心使用优质水源,价格始终是一个核心议题。
“过去,大寨镇由于海拔高,供水成本高,水价高达每立方米7.5元,是全县水价最高的区域。”大寨镇供水所所长李阳阳介绍,平昌县村镇供水海拔落差大,总投资高,加之用水量小、漏损率高等因素,导致单位成本居高不下。这种“不同乡镇不同水价”的现象屡见不鲜。据统计,该县村镇水价执行2011年标准,价格区间跨度较大,在3元/立方米至7.5元/立方米之间,平均执行水价为4.65元/立方米。
为降低农村居民的用水成本,在“同网同质”的基础上,2022年,平昌县积极探索“同网同价”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村镇供水改革进程。
然而,村镇供水同网同价的改革并不易行,还面临着单位成本较高、用户期望各异、服务质量欠佳等一系列堵点难点。
“在基层,用水价格的调整涉及全县每一位居民的利益,即便是毫厘之差,也需有理有据,让群众心服口服。”张诏表示,用户对于价格调整的期望不同,低价格区间用户抵触上调,而高价格区间用户则期盼降价。此外,由于建设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局部供水存在欠压欠量问题,尤其是在供水高峰期难以满足需求,用户对供水服务质量意见较大。
面对这些堵点难点,平昌县采取俯身倾听、统筹协调的策略寻求突破。
2023年以来,平昌县发展和改革局多次前往成都,向上级部门请教难题;并赴周边市县学习考察供水建设和价格管理经验,广泛组织用户座谈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考量政府、用户与企业三方利益平衡点,并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以成本监审结果为依据,最终确定村镇供水统一价格为4.5元/吨。此外,还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公示,以确保价格调整公开透明、平稳落地,有力保障了“同网同价”工作的顺利推进。
“水价降低后,用水很方便,再也不用担心天气不好没水用了。”苟利华说。
平昌县围绕“供水问题”开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用水环境,还被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为国家级优质推荐项目,该县也被四川省水利厅确定为“乡村水务一体化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