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许丹)初冬时节,在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朱垭村的牧草种植地里,成熟的牧草飘出阵阵草香,一片片绿色的海洋随风荡,伴随着履带式青饲料收获机发出的轰隆声,3米多高的牧草齐齐倒下,被吸进机械“肚子”,“吐”出青色的碎末,呈现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我们每天大概都有6台大型机械进行同时作业,每天大概能收割 30 亩的牧草。”四川巴牧粮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文虎介绍,预期在一个月时间内将牧草全部收割完毕。
据了解,大和乡种植的牧草名为“象草”,是一种植株高大,生长旺盛、适应性强的优质牧草,具有生产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收割好以后,便会立即送到自建加工厂,进行二次加工。“收割的牧草,我们会通过自动打包机进行打捆、包膜。”工作人员张金昌说,打包好的牧草经过30天的发酵,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发往顾客手中。
近年来,大和乡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引进龙头企业、种植优质牧草、建成全市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大和乡示范区,通过推行“乡级统筹+村级入股+企业运营”的模式,引导辖区6个村(社区),种植牧草 2000 余亩,形成“种+养+加+销”的全产业链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村民增收致富。“大和乡将持续依托牧草产业,适度扩大规模,科学选育品种,助力乡村振兴,力争2024年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比去年同比增长50%。”大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谯小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