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王玉贵 文/图
12月20日,久违的暖阳轻柔地洒落在阆中市桥楼乡场镇。清冷的空气被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打破,当地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的十几名演员正在排练舞草龙、赶年兽。
“许久未练,动作生疏,配合也欠默契。”该艺术团团长王绍强说。
尽管距农历春节尚有一个多月,各项筹备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但王绍强仍感压力不小。自春节申遗成功,他便暗下决心:首个“非遗版”春节,定要搞出新意。
倮倮说春是桥楼乡独有的春节习俗。
落下闳故里孕育艺术团
桥楼乡,距阆中城区有40多公里,与剑阁、苍溪相邻,地处三县交界。这里山峦起伏、高低错落,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据考证,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就出生于此,并在桥楼乡高阳山麓观天测地,研习天文。他远赴长安领衔创制《太初历》后辞官不受,晚年又归隐家乡。
《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并确定“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即春季一月为正月,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自此,中国有了时间统一的春节。落下闳的名字不仅成为了闪耀太空的小行星,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春节老人”。
2010年,阆中市成功申报“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专家学者们纷至沓来。在这样的文化热潮推动下,2012年,一支以传承民间春节文化为己任的艺术团正式成立。
“落下闳,字长公。当时‘长公’更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所以我们取名为长公民俗艺术团。”王绍强回忆。直至去年,艺术团才正式更名为如今的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
民俗招牌节目多次亮相央视
桥楼乡以其悠久而丰富的春节民俗和文艺活动闻名,诸如民歌、灯戏、舞草龙、说春、鞭春牛等,皆是春节期间百姓们津津乐道的表演。但随着电视、电影等新兴文化娱乐形式的兴起,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传统表演渐渐式微,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桥楼乡作为落下闳故里,我们有责任为春节文化的传承做点事。”时任社区主任的王绍强介绍,当时,场镇上有二三十人经常聚在一起跳广场舞,他负责牵电线、放音响,为大家提供便利。基于这样的契机,他萌生了一个念头——成立一个艺术团,专门传承和表演桥楼乡的春节民俗文化。他将这个想法与大家商讨,没想到得到了积极响应。于是,一个以“坝坝舞”成员为核心的艺术团便诞生了。
挖掘春节民俗并变成舞台节目,成为艺术团成立之初的头等大事。
倮倮说春是桥楼乡独有的春节习俗,历史悠久。说春人头戴面具,身背打神鞭或者丝蚕包,手敲小锣,走村串户说些吉利话、发财话。主人家听着高兴,就给“唱倮倮”的发红包。王玉明和王炳香叔侄俩“继承祖业”,是目前仅有的两名倮倮说春传承人。
桥楼乡曾有舞草龙的习俗。“以往是火把龙,就是把稻草扎成束,点燃后挥舞。”王绍强说,这种表演形式简单,但考虑到安全和环保等因素,已不适合舞台。为此,他走访民间,收集素材,在原来舞草龙的基础上革新,将竹编和草编有机结合,挖掘整理 出 现 有 的 草 龙 样式。制作一个龙头,需要经过砍竹子、划篾条、绑框架,以及精心编织龙角、龙眼、龙舌等多个步骤,至少需要一周时间。为了让草龙舞动得更加生动,他们还特邀外地舞龙老艺人前来传授技艺。
赶年兽则是该艺术团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无中生有”创作的一个节目。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叫作“年”,它面目狰狞且力大无比,专门在除夕潜入农家院落行凶作恶。“赶年兽”生动再现了古时候人们燃放烟花爆竹,敲打锅碗瓢盆,手持火把和农具驱赶年兽的场景。
如今,倮倮说春、舞草龙和赶年兽成为了落下闳民俗文化艺术团的招牌节目,几乎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在阆中古城表演,多次参加省市农民艺术节和非遗活动展演,更是多次登上了央视荧屏。
王绍强在扎制草龙的龙头。
一份责任心坚守12年
该艺术团成立后的12年间,其成员人数始终维持在25人左右,犹如一个紧密团结的大家庭。除了几位表演赶年兽的小学生来自桥楼乡中心学校之外,其余成员大多为场镇上的个体工商户,涵盖了建材商、小卖部老板、诊所医生、农机驾驶员等。虽然身份各异,但都怀揣着对春节文化传承的共同热爱。
67岁的王绍强,在场镇经营着两家小卖部。他和妻子都是艺术团的成员,春节表演期间只能关门歇业,每天损失上千元收入,就连在成都的儿子媳妇回来过年,全家人吃团年饭都简单而匆忙。
“起初我是负责舞龙头的,但后来因腰部疼痛,只好转舞龙身了。”今年刚满60岁的王加中告诉笔者。他在场镇上开了一家售卖建材的店铺。从建团开始,他们夫妻二人就加入其中。如今,受伤病影响,他除了继续舞龙身外,还负责扮演赶年兽表演里年迈老汉的角色。
因人手有限,该艺术团里大多是一人分饰多个角色。平常排练和表演节目,有工作的不得不暂停,自家经营生意的也无暇顾及,在春节这一挣钱的黄金时间,不仅排练没有报酬,完成表演也只有象征性的一点补助。但是,至今没有一个人因为待遇问题而退出。
“大家就冲着一份责任,我们要把桥楼乡的春节民俗文化传承下去。”桥楼滩社区支部书记王加常说,为了艺术团购买道具、置办服装和表演费用等开支,他常常厚着脸皮向外地乡友“化缘”。2022年,社区筹资建起了排练室,艺术团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笔者了解到,桥楼滩社区干部也一直是艺术团的中坚力量。“一名社区副书记、两名副主任、一名监委主任,还有两名居民小组长都是艺术团的演员。”王加常觉得这是加持艺术团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搞群众文化,干部带头参与更有号召力、说服力。”
为了今年春节的表演,早在10多天前,桥楼滩社区和艺术团就一起召开了动员会,歌舞节目编排也随之展开。由于气温较低,大家在排练室燃起火炉,每天晚上排练两个多小时。
“即将到来的蛇年春节里,我们很可能要参加阆中古城的展演活动,节目品质必须提升。同时,我们也策划了除夕晚上的篝火晚会、初一上午游街拜年和下午舞台表演。”王绍强对此次春节节目的筹备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