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冉)近年来,珙县扎实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和基料化方面开展了诸多实践和技术应用,实现全县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24.82万吨(含桑枝),利用率高达93%,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近日,四川省农村能源发展中心秸秆利用科调研组深入珙县就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先后走进底洞镇、玉和苗族乡,实地察看了食用菌生产车间、桑园蘑菇种植基地、桑枝粉碎包装区、闲置养蚕大棚制棒点和秸秆饲料化利用点等,详细了解珙县秸秆综合利用的做法,对珙县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形式秸秆利用的做法给予肯定。
珙县是全国产粮大县、中国蚕桑之乡、省级肉牛良繁养殖基地县,农业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却也面临挑战,如何将农作物秸秆、桑枝条等“废弃物”转化为宝贵财富,构建闭环绿色农业产业链,成为关键。为此,珙县坚持政府引领、市场导向、农户参与,通过“四化”利用途径,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稳定提升。2024年,珙县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67.09万亩,另有桑园22.16万亩,测算秸秆资源总量达20.81万吨,可收集量18.46万吨,实际利用量17.17万吨,占可收集量的89%。从利用途径看,以肥料化和饲料化利用为主,分 别 占 利 用 总 量 的 66.51% 和24.4%,通过稻桩翻压还田、黄贮饲料加工等方式实现资源变废为宝。
下一步,珙县将进一步优化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加大产业化力度,聚焦秸秆综合利用与桑枝食用菌、肉牛饲养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扶持桑枝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基料;建设秸秆收储中心和收储点,支持和鼓励养殖大户开展农作物秸秆“三贮一化”的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引进和扶持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将秸秆进行粉碎、碳化,生产生物质燃料。同时,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农民参与”机制,通过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完善政策支持、搞好点位示范,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努力打造秸秆综合利用川南山区样板,最终实现农民增收、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