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蒋秀梅 特约通讯员 蒋兵
2019年以来,荣县借助3950万元中省村集体经济资金的扶持,让31个村有了“造血”功能,手中逐渐有了“存粮”,有的村已经有了打开“粮仓”惠民生的实力。近日,笔者走进该县长山镇青龙村和高山镇牛王庙村,实地探访村上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故事。
青龙村用2019年第一批中省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00万元,合伙村内一家茶叶加工企业从事茶叶加工,去年产值实现66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获得纯收益5万元。今年通过县财政贴息贷款300万元扩建了茶叶生产规模,虽错过早春茶加工但也生产干茶80多万斤,实现产值600多万元,年底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20万元。
“明年,正常生产情况下,年生产干茶超150万斤,产值将突破1000万元,产量产值‘水涨船高’,村集体经济按51%比例分红,有望实现50万元以上的收益。”该村党总支部书记周国洪说,未来5年内,力争让村集体经济年收益突破100万元,力争在全县创第一。
据了解,该村通过中省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注入扩厂提规模,并打造300亩优质茶示范基地,还起到了两大带动作用:一是带动了本村及周边3000多户村民种植优质茶1万多亩,使昔日的荒山每亩产“金”6000元左右;二是使20多个村民进入加工厂及茶园基地务工,每年挣取劳务费30多万元。
青龙村集体有了钱,开始加大力度为村民办事。村集体为6户脱贫户送去了大米、食用油等物资,还为10组、13组安装自来水管800多米,让60多户村民喝上自来水。
青龙村的模式,在牛王庙村也能找到影子。
牛王庙村没有茶园,但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红薯种植。只种量大价低的红薯,农民不能实现增收。于是,该村用2023年中省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50万元,建起了红薯粉加工厂,意在让廉价的红薯见到增收“曙光”。
去年,该村生产红薯粉、“北京芋粉”共70多万斤,销售总额达400多万元,让往年没有收入的“空壳村”,有了第一笔收入。
牛王庙村的实践,除了让村集体经济有了“余粮”,也起到了带动作用:一是引进产量高、出粉率高的“9408”号红薯,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栽红薯1100亩,让撂荒地、空闲地不再闲置,每亩红薯可帮助村民获得约2000元收益。
看到“曙光”的牛王庙村,今年又在县财政贴息的情况下,贷款70万元扩大了生产规模,明年将延伸粉条产业链和效益链。
青龙村、牛王庙村的模式,是荣县2019至2023年20个村“借用”中省扶持资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缩影。据了解,2024年,该县还有11个村申报中省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各150万元。目前,各村项目都在因地制宜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