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一根竹篾连接两代人的梦想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4-12-1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洁
  “将最下面的竹丝用压二挑一的方式编织,以此类推,循环编织两圈……”12月14日,遂宁安居区的钟荣康向记者介绍起瓷胎竹编经验,这是她外出“取经”得到的宝典,“非常有用。”
  钟荣康所谓的“取经”是指此前参加的四川2024年省级非遗竹编培训班的学习。该培训班由四川省残疾人服务中心主办,崇州市传统工艺促进会承办,这份“宝典”正是出自崇州市传统工艺促进会会长、四川省第八届农村手工艺大师白静波之手,每次培训会上,他都会将非遗竹编培训的课件无偿分享给学员。
  白静波和竹编打了半辈子交道,参与设计并生产了数十款“成都礼物”“崇州礼物”“熊猫抱竹盖碗”“熊猫花瓶”等当地特色伴手礼。如今,以白静波为首的竹编非遗传承人,正书写着竹编“焕新”的故事。

未命名-1.jpg

2024年省级非遗竹编培训班开班。 受访者供图

传艺 是一群人的事
  “对于残疾人朋友来说,传承技艺不能只靠情怀。能够掌握一门实用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实现自主生活才是迫在眉睫的事。”白静波说。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起源于清代,由崇州府(今崇州市)张国正发明制作,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竹与瓷的精妙结合。
  和竹编打了半辈子交道,白静波在传统手工艺市场经营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将传统竹编的基础工序简化,形成可组装、规模化的分工流水线模式更适应目前的市场竞争规则。
  “一个学员学会一道工序只需要半天,再配合分工协作的模式,生产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白静波介绍,这样不仅解决了人员流动的问题,还为后期实现产业化和工厂化打下了基础。
  对于培训班的学员,他有进一步的期待。“传承非遗,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白静波满脸笑容地说,自己更希望学员回到家乡后,可以成为一个宣传点位,比如成立一个销售点或者工作室,既能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也可以带动周边人。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审美要求的变化,非遗文化的传承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很早之前,道明镇及周边镇从事竹编大概有3万到10万人,基本上是家家户户会竹编,小时候家里面的桌椅、簸箕、箱子等生活用品都是爷爷编的。”白静波一边摇头一边说,“前年我们统计,崇州大概只有170多人还坚持在做竹编。”
  老手艺人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使得传承链条出现断裂风险。
  持续扩大非遗与现代生活连接面,让更多人在实践中感受传承非遗的魅力,白静波经常受邀到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举办讲座,还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文创大赛,在日常传承中积极实施“双育双培”计划,让年轻一代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2024年,白静波被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聘任为教授,负责竹产业学院的科研教学任务。
  值得庆幸的是,一群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年轻人正接过非遗传承的“接力棒”,让青春与非遗双向奔赴。

未命名-1.jpg

白梓忆(右一)在“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展区进行竹编教学。 受访者供图

扬艺 是一直在做的事
  白静波的女儿白梓忆,便是“非遗接力大军”中的一员。
  青石铺地,木质窗棂,古朴、典雅的朱利原乡掩映于一方竹林之下。
  朱利原乡非遗文化园于2023年正式对外开放。白静波介绍:“崇州市传统工艺促进会常驻于此,促进会由‘道明竹编’‘怀远藤编’‘百年皮匠’等29项非遗项目企业和传承人组成,通过定期举办非遗交流活动和行业沙龙,越来越多创新融合的非遗产品在这里生根发芽。”
  1997 年在崇州出生的白梓忆,年纪虽然不大,但已是一家竹编文创企业的领头人。
  白梓忆说:“我非常喜欢李子柒的视频。李子柒将非遗比作‘老人’,而自己在做的事情也和李子柒一样,都是给这位‘老人’注入更年轻的血液,和他跟着时代一起往前走。”白梓忆说,当常见的非遗在短视频中进行符号重构和创新表达,会发现原来身边的文化这么有生命力。4年前,白梓忆从海外留学回国后,便加入非遗传承人的队伍。
  对于非遗而言,消费是最好的发扬。在产品开发上,白梓忆十分注重轻量化竹编文创产品的设计。“年轻人消费的第一件竹编产品,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竹编的耳环、胸针、挎包。”白梓忆说。盘活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时尚创意文化,开发非遗文化伴手礼、艺术装饰品等多种形式的文创产品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成都举办期间,白梓忆带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一同亮相展区,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当国外友人指着自己做的竹编耳环询问:‘这真的是竹子做的吗’?我会非常自豪。”白梓忆开心地说道,“我想,这大概就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体现。”
  据了解,白梓忆带领团队创作的产品多次用于外事接待活动,不仅进入国宾馆、参与了文旅部主办的国家级展会,还随着大运会、世园会等国际盛会“漂洋过海”到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59e02ecf33cd2225b057597062144_d4b40b101140ab5b3771f8f9b8429009.jpg

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一代(右)与 二 代(左)。袁洁 摄

售艺 是必须做的事
  把非遗“卖出去”才是真功夫,如何念好非遗这本“生意经”是传承人白梓忆一直在探索的事。
  “一套竹编文创产品市场售价接近两百元,但背后的付出远超售价。”白静波用“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举例,算上瓷器定制、建模、工厂最低批货量、日常损耗、人工等成本,推出这样一款产品成本至少也得20万元,但市场反响仍是个未知数。他认为,抵御风险的核心是——抓住年轻人消费群体,让非遗竹编产品成为真正的消费品。
  作为传承人,白梓忆不断思考着老手艺与新市场的契合点。
  融合创新、产品迭代,一直都是进行时。“消费者审美趋势会变化,产品设计也要通过年轻时尚的玩法让创意紧跟热点,只有敢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才能牢牢把握住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
  “这是‘熊猫抱竹’竹编盖碗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以国画元素为主,第二代重新开模,让设计更加简洁、清新。”白梓忆介绍,为了完成迭代,她带领创作团队10个人,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画了30多份设计稿。
  最终,在2024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暨202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熊猫抱竹”竹编盖碗从3万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在市场的检验中,“熊猫抱竹”竹编盖碗表现很好,今年以来,平均每月能够销售1500套。截至目前,单品销售额超过300万元。
  “作为竹资源大省,竹编手工艺产品仍然有它独特的优势。”白梓忆介绍,四川于2024年6月发布了《四川省支持“以竹代塑”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其中,在推动公共生活领域广泛应用方面,指出要推广应用竹产品;在建立市场推广交易平台方面,强调要树立四川竹产品品牌。“一根竹子,一头连着低碳环保,一头连着产业发展,‘以竹代塑’,不仅是生态保护的中国智慧,也是非遗竹编行业的新风口。”
  白梓忆凭借着年轻一代的独特审美和创新精神,在传承“非遗”、创新创业这条路上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希望以后提到四川,大家能想到不止有熊猫,还有我们的竹编产品。”白梓忆说。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