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 邛崃市积极围绕“天府粮仓”建设,大力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目前,拥有服务主体达116家,农机保有量为1.9万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2.08%。此外,冷链服务主体有79家,建有61座设施,规模约达17万立方米,静态容量约为3.5万吨,并且已建成3个服务中心。
(1)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规划成功构建起“一核两园九片”的发展格局。积极构建三级服务体系,建成1个邛崃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心、3个镇级服务站,并组建一支由162名协办员组成的社会化服务队伍。精心布局2个农事服务中心,在2023年对外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面积达到5.5万亩。
(2)资源整合提升。大力整合设施用地、项目资金以及人员培训资源。在用地供给方面,支持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以服务面积为标准审批设施农业用地规模。在项目资金支持上,2023年以来累计整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机购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项目资金2973万元,直接用于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近三年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75万元,用于支持小麦、水稻翻耕、烘干环节社会化服务。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方面,依托农业职业经理人、高素质农民培训开展农机操作、适用技能等培训,2024年新增培训1200人次。
(3)联动延链强链。积极联动科研院校,把握邛崃市与四川省农科院共建农业科技先行县的契机(四川唯一),推动科研院校与农事服务中心合作,开展社会化服务标准制定与服务技术攻关。在2023年试点推广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服务技术,实现小麦平均亩产达528.1公斤,对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17%。同时,推动农事服务中心上下延伸,带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户共同参与社会化服务,连接中粮、国储粮等粮食销端市场,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