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袁玉华)“文明简约,婚事新办。”“勤俭节约不浪费 ,移风俗好处多。”12月9日下午5时 30分,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金钩村的“大喇叭”如约响起。
近年来,为让党的政策理论“声”入人心,江阳区瞄准“教育党员、凝聚群众、服务发展”目标,打造立体化宣传教育矩阵,在每个村设立“大喇叭”,用最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把新观点、新举措讲给村民听,成为政策的“扩音器”、干群的“连心桥”、村民致富的“信息站”。目前,全区建成区级播控平台1个、镇级播控平台13个、村级播控平台80个,安装乡村“大喇叭”1155个。
奏响奋进“最强音” 政策宣传接地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12月3日上午,丹林镇梨花村村民先永富一边在菜地里忙碌,一边收听广播。
曾经,村干部走村入户宣讲各类政策时,很难保证覆盖到每一位村民。
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破解难题?江阳区委组织部将目光锁定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大喇叭”。
“农村地区覆盖面广、传播力强、贴近群众,这是乡村‘大喇叭’的独特优势。”江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乡村“大喇叭”使用更接地气,区委组织部联动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等部门,深入镇、村(社区)开展乡村“大喇叭”使用时间、频率、内容等方面的调研,确保乡村“大喇叭”覆盖到每个村民小组和应急避难场所等重点区域。
乡村“大喇叭”在播放内容上,每日固定早、中、晚三个时段,推出《早安乡村》《美丽乡村》《幸福乡村》栏目,由区级广播平台定时统一播出,镇村根据需要进行自主播放,灵活把握播出时间和播放时长,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大喇叭’接地气,村里四处都能听到,十分方便,大家也都听得懂、听得进!”分水岭镇董允坝村村民李天友表示。
党群关系“连心桥” 村情乡音暖人心
“平时在社员群里发的很多政策,干活的群众没空看,上岁数的群众不会看,而乡村‘大喇叭’传播快、音量大,能让乡亲们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形势、政策。”黄舣镇马道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祖全说。
江阳区通过乡村“大喇叭”,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惠农政策宣传到基层,传递给群众,真正架起了干部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乡村“大喇叭”,主要宣传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确保把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到基层;宣传镇村工作部署、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等,及时把秸秆禁烧、民生工程、环境整治等各项举措让村民知晓;根据季节需要,为广大群众提供农业生产生活信息;还会定期安排播放一些健康生活常识、综艺娱乐等节目,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社会治理“好帮手” 平急转换解难题
江阳区各村利用乡村“大喇叭”的普及范围广、传播时效性强、群众收听方便等特性,充分发挥乡村“大喇叭”在平急转换上的优势,平时用作协助村委会的日常管理,急时变身村委给群众设置的“定时闹钟”,成为党建引领社会基层治理的“好帮手”。
乡村“大喇叭”定期播放森林防火、防盗、防电信诈骗等民生信息,既增强了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也提高了宣传效率和基层治理效率,同时也为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强化社会综合治理、整治环境等提供了好的载体,把基层治理的“好声音”“声”入人心,有效减少了电信诈骗、垃圾乱扔等现象。
喇叭虽小,但作用很大,它是宣传政策的“大阵地”、传授科技知识的“大平台”、倡树文明新风的“大讲堂”,打通了宣传教育群众、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